关键字
文章内容
哲学:知行合一
 
 
修改时间:[2016/05/22 16:07]    阅读次数:[630]    发表者:[起缘]
 

   哲学:知行合一

  哲学很有意思,我喜欢哲学,历史上的哲学家很多,喜欢的也不少,但我所崇敬的却只有王守仁和毛泽东,因为只有这两个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所以我写了色界。像我等凡夫俗子充其量是一“知”半解,至于“行”就更是谬于千里了。中国的文字也很有意思,“哲”是口字底,表示理论是基础,左上面是个手,表示要去行动,右上面是个斤,表示要去验证,毛泽东的《茅盾论》和《实践论》的组合就是哲学,所以他成了伟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受到了国人和世界的尊重。而明朝的王守仁创立的心学也为后世所推崇,日俄战争的胜利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说:“我一生拜服”,并且影响了整个日本。在先秦诸子中,老子算是哲学第一人,并成了我国道教的始祖,他的《道德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就有60多种译文,是出版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世界文化名著,即使在今天的德国,《道德经》依然畅销不衰。但老子与庄子虽然知“道”,但却无“行”,或者也是“道”为个人所“行”,成了远离世俗隐居山林,追求成仙得道的逍遥一派,只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神话文学,如《封神榜》和《西游记》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孔子不仅是儒教始祖,也是个哲学家,尤其在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更是传承近两千年,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底蕴。但孔孟之道过于伦理教条,也过于阶级化,而且他一面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面又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去游说列国接受他的仁义礼智信,结果自诩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因为他不会审时度势,也不会变通,所以才有了两次问道于老子的历史性会面。

  今天,至所以想说哲学文化,一来本就喜欢,再则是这两天各大网站都在刊发*大大在哲学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所以只是有感而发。倘在哲学里找到了对症下药的治国良方,那么又乐而不为呢?至少如何在道德与法治之间走好这根平衡木,避免重蹈极左极右的历史覆辙,哲学是必不可少的。

   近来的星云大师应该是个哲学家了。连*大大和李总理都接见了他,并说看完了他的著作《迷悟之间》,至于近来频频拜会他的省部级官员和大名星更是不在少数了。星云大师说:“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那自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一些学者或教授却有些因循守旧,拿来主义。

  如北师大的于丹老师在宣讲儒学和颂扬孔子时,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论语故事。说有一天,颜回上街,看见一布店前围了群人,原来了是一买布的和卖布的为算帐在争吵。买布的说:“三八二十三,所以付二十三钱”,卖布的说:“不对,是三八二十四钱”, 颜回便对买布的说:“是你错了,三八应该是二十四”。但买布的不服:“你说得没用,只有孔子说了才算数”。 颜回说:“好啊!但要是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要是我错了,我输上我的头,但你错了呢”,颜回说:“我输上我的冠(帽)”。于是他们找到孔子,并说明了情况。孔子对颜回笑笑:“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冠给人家吧”! 颜回只好摘下头上的冠,交给了买布的。买布的接过冠得意的走了。颜回嘴上没说,但心里却很不服气,孔子看出了他的心思说:“我说三八二十三你不过输的是冠,要是我说三八二十四,那人输得可就是条命呀,你说是冠重要还是命重要呢”? 颜回听了才恍然大悟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事非,顾大局而弃小义,弟子实在不及老师”

  对这个故事一般会有两种观点:一是种大多数人会认同于丹的观点,认为孔子真是个圣人,做得很对。第二种会认为于丹是错误的,她把道德凌驾于法治之上了,在提倡法治中国的今天,倘若世人都去效法买布之人,估计卖布的会没了,想主持公平正义的颜回也没了,这个社会该乱套了。

  但我却是第三种观点,虽然这件事还是孔子错了,但错在他对颜回的溺爱(颜回是孔子最喜欢最推崇的弟子),因为这件事真正错的是颜回,如果孔子最后加上一句批评颜回的话,那他就是真圣人了。因为颜回是个主持公正的中间人,你去和当事人人打什么赌呢?倘没这个赌,公正就一定在,孔子一定说三八是二十四。因为这个赌,“义”是有了,但公正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会觉得不公平,即便是律师事务所也好,司法部门也好,执法机构也好,甚至是政府机构也好,往往都因为利益所使,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甚至是官商勾结,吃了被告吃原告,而一些纪检机构又如孔子一般纵容溺爱,或者是争一眼闭一眼,形同虚设,以至于贪腐成风,反腐不绝。

  再以近来在网上热议的两件事为例。一件是5月3日,八旬老妇李某及其女儿只买到了达州到至营山的动车座票,后来在车上补了到成都的站票,并借坐在邻座。但被南充上车的持票女大学生“请”了起来,并拒绝和老人挤座,当前排一中年男子向老人让座后,老人的女儿批评女大学生:“年青人啊!应该多学学”! 女大学生委屈落泪说:“我坐自己的座位错了吗”?另一件是5月15日重庆晚报的新闻,市民熊先生遗失一部手机后,联系到了拾得者蔡女士,当时承诺给对方一定酬金以示感谢,双方并约定好了归还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但归还时蔡女士索要酬金800元,而熊先生认为自己的手机不过千元,酬金太多严词拒绝,于是双方发生争吵并报了警,后在警方的协调下,熊先生付了500元酬金拿回了手机。

  这两件事其实都是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女大学生坐自己的的座位当然没错,这是《合同法》规定她享有的权利;蔡女士归还手机并索要酬金也没错,这也是《物权法》规定她要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而是否让座和酬金的多少,只能是道德层面的东西,至所以引发公众的争议,就是传统的道德文化与法治的冲突。

  我以为,倘若以孔子的观点,这个女大学生和蔡女士必定是要让座和无偿归还手机的,否则必是违背了礼义,是要谴责和鞭挞的,而这与今天的提倡的法治治国却是矛盾的,甚至也是一种倒退。但我从中还看到一个问题,在我们对女大学生进行道德声讨的时候,高铁运营公司是不是在窃笑呢?老弱病残的公益服务,不能完全由百姓承担,高铁运营公司不能只做个纯粹的赢利企业,何况他是个央企,无论是昂贵的快餐,还是高额的票价,无论是春运的拥挤不堪,还是民工及老人的购票难,这些都是一个女大学所能承受之重吗?

  尊老爱幼和拾金不昧本是中华传统美德,小时候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歌声似乎还在耳畔萦绕,搀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影像眼前似乎还能在眼前闪现,但为什么在今天变得如此复杂和模糊?现在倘有人去搀扶一个摔倒的老人也就成大新闻了,原本顺理成章要去做的事,如今已成了难得一见的好人好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倒退。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星云大师也曾说过:“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就象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湖北两省高考减招事件,虽然在民众和部分媒体的呼吁下争来了些公平,但没有道德、生活、普及和自觉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真能公平和进步吗?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比作金字塔,塔基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第二层是安全需求,包括生命和财产,第三层是社交中的精神需求,包括人际间的情感交流,第四层是获取社会地位,并得到认可和尊重,而塔尖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到了第三层,即使是马云他们,也只是到了第四层,而哲学会让你我明白:离金字塔顶一步之遥的不仅只有他们。

  只是哲学的真谛是知行合一,我们真能做到吗?

  写于201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