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家乡的路
 
 
修改时间:[2012/07/02 01:12]    阅读次数:[710]    发表者:[起缘]
 

  不论走到哪里,家乡是最令人梦牵魂绕的地方,那里有祖辈的坟茔,生活着年迈的父母,珍藏着自己人生的第一串足迹。想起家乡,我就不由得想起家乡的路。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未置身此处之人,难以理解李白的诗意,还以为他又在“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大其说。蜀道难,是李白对蜀中往昔道路的精辟评说。今天的蜀道要用毛主席的“天堑变通途”来评说了。

  我的家乡地处米仓山南麓,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放眼望去,山峦绵延起伏,高大巍峨,险峻陡峭。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老死在山里,过着古朴宁静的生活。据说,祖上在“湖广填四川”时就是看好这里的环境,与世隔绝,没有纷争。可是这里并非世外桃源,解放前土匪出没,骚扰村民,几无宁日;十年浩劫,这里和山外一样也揪出了几个“反革命分子”,被山外来的红卫兵专了政;祖辈的墓碑也破了“四旧”,碑石散落草丛,无奈地看着天空中云卷云舒。

  也因为这些山,家乡变得日益闭塞落后。山里资源原本很丰富,却没有一条通往山外像样的路,丰富的资源沉睡在大山之中,白白浪费。群山中,只有一条条羊肠小道,狭窄陡峭,像一条条被打惊的不断扭动着身子的长蛇,在萋萋的草丛中、茂密的树林里胡乱逃窜,似乎要摆脱大山的束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一辈又一辈来来回回地丈量这些历经沧桑的小路,路面的石头被岁月的执著磨得锃亮,在阳光下闪烁着黑幽幽的光泽。

  父亲生前经常给我们讲述发生在这些路上的不幸往事。大伯父在回家的路上被土匪残酷地杀害,将尸体扔进万丈深渊;李家姑娘回娘家,跌落山谷,摔得粉碎;教书的堂兄返校途中坠落峡谷,落得一生残疾……听到这些,无不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每次讲完,父亲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走路要小心,切不可东张西望。

  其中,最有趣的故事要数隔河拜堂了。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本家一位姑姑要出嫁了,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姑姑出阁的前一天,小河涨大水了,迎亲队伍无法返回,可是佳期已定,不可更改,急坏了两家人。情急之下,女家想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隔河拜堂。那时没有电话,便找了两个帮忙的人,到河边向对岸喊话,通知男方。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女方意图告诉了对岸人家,并拜托他们送信给男方。第二天,可怜的姑姑乘坐大花轿来到浊浪翻卷的小河边,与赶来的姑父拜了堂。拜堂后,依然一路吹吹打打回到娘家,等待小河洪水消退。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走出家门时已经七岁了。那天,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就起床了,兴奋地穿上新衣服,亦步亦趋地跟着姐姐,因为她要带我去赶集。场镇在三十里外的地方,一路上要爬高山、过峡谷、越深涧,很不好走,母亲再三嘱咐姐姐好好照顾我,尤其不准我在路上胡跑乱跳,必要时一定要拉着我走。那一次赶集,让我知道山外还有很多人,有很多新鲜的事物,比如鸡蛋可以卖钱,钱可以买馒头。同时,也激起了我对走出大山的渴望,但是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二天,我的双腿红肿得厉害,好几天才消肿。也就是那一次,我见到了公路和汽车,汽车飞驰而去,路面上扬起黄色的尘土,我和几个孩子兴奋地跟在车后奔跑,直到汽车消失在视野才怅然停下。

  回家后,我洋洋得意地向小伙伴们讲述那美好的一幕,他们专心致志地听着我并不生动的讲述,眼中闪烁着渴慕的光芒。从此,我们又多了一种快乐的游戏。在山坡上放牛羊时,我们就在地上修一条弯弯的“公路”,有时还打几个隧道,找来一块条形的石头做车,嘴里“呜呜……嗒嗒”地叫着,开“车”飞驰在“宽阔的公路”上。

  后来,我到山外去读书了,每期开学都得一早起床,赶到场镇,运气好的话,能够搭上过路的进城班车。很多时候,我都与好运擦肩而过,只得腆着脸到亲戚家借宿一夜,等到第二天一早又去赶车。等车时那种焦急、烦躁和无奈的情形,至今犹在眼前。

  人类的智慧,首先表现在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要致富,先修路”,它是上个世纪80年代喊得山亮的口号,政府出资,村民集资,出工投劳,掀起了开山修路的热潮。人们热情高涨,怀着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在古朴而又气吞山河的号子声中,在如雨汗水的劳作中,一条条乡间公路蜿蜒崎岖地伸向大山深处,尽管是些凹凸不平、陡峭崎岖的毛坯路,尽管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有的人献出了生命,但人们还是燃放鞭炮,举办筵席,举家欢庆,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无边的欢乐之中。是啊,毕竟山村第一次有了公路,第一次来了汽车,确实是山村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啊,难道不具有里程碑意义吗?彰显功业,勒石为记,岂有过错!

  2001年、2002年,温家宝总理两次视察贫困的革命老区、新建的地级市巴中市,还视察了赶场镇西坝村,给巴中人民带来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从此,巴中市的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交通建设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乐巴铁路、广巴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紧锣密鼓,省道、县道及乡村道路建设也如火如荼,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一条条宽阔的公路穿山越涧而来,就像一条条银白的飘带,飘扬在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之中,把现代速度、现代效率和最新的致富信息带进山乡,带给千家万户。

  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公路不仅通到村里,而且还通到家家户户。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视野开阔了,勤劳的人们加快了致富的步伐。家底殷实的人家买汽车,跑运输,财源滚滚;家底薄的,走出山村去外地务工,腰包同样鼓起来。家境富裕了,漂亮的楼房盖起来了,过去只有城里人享用的家具、家电,乡下的泥脚杆也用得得心应手,农民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舒坦滋润的好日子。

  公路通了,山里的特产值钱了,不再霉烂在荒郊野外;沉睡地下的矿藏终见天日,贫困县的税收上去了;牛羊满山坡,养殖大户增多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学来了,化肥运进山了,田地里的庄稼增产了;上学的孩子不再愁,乘车上学不再是神话;小家碧玉似的风景区得以开发,游人如织,身心得到休憩……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得到落实,我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村。随着改革的深入,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美化了村民的居住环境,环村修起了文明路,进户的路面也硬化了,各家各户办起农家乐,接待那些到乡下度假的城里人。外出务工的人员纷纷回归乡土,因地制宜,开鱼塘,建果园,盖塑料蔬菜大棚。不仅如此,西坝村的人还搞起招商引资,建起了万头生猪养殖场。

  这就是新时代的路,不再只为了行走,更是一条条带领人们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作者:黄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