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百年风雨
 
 
修改时间:[2020/01/29 11:07]    阅读次数:[215]    发表者:[起缘]
 

  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时间一开始,就义无反顾的向前流着。一个个事件,就如同一个个浪花,转瞬即逝。而每一个事件,都会在这条名为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它们的烙印,无法抹去。在一个个的烙印之中,我最不能忘怀的是鸦片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同时是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的道光皇帝开明一点,会怎么样?是不是慈禧就不会上台,是不是光绪就不会惨死在瀛台,是不是戊戌政变就不会发生,孙中山是不是就不会发动辛亥革命?我不知道。但是,如果和假设这类词语在历史这里是没有任何市场的。

  国家内忧外患,让年轻的道光皇帝焦头烂额。内忧,南有太平天国,北有捻军。皆是割据一方的军匪;外患,外有英美列强虎视眈眈。虽说道光是一国之君,但是我认为,道光帝的才能治家有余,治国不足。他虽然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能力不足。咸丰的祖父是七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但就算乾隆七下江南,国库依旧充盈。但是到了道光,虽然提倡节俭,但是国库却已经空虚不已。此时清朝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了,而咸丰皇帝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导致清朝虚弱不已。只要列强蓄意发动一次足以让清朝灭亡的战争,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清朝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下去,而历史前进的车轮已经开动,不容阻挠。百年风雨变幻,即将开场。而鲁迅先生所写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也很快就要发生了。——是为序

  1839年6月,广东虎门。“大人,所有的鸦片全都在这了。”“好,全都销毁吧。这种祸国殃民的东西决不能在大清的土地上蔓延。”“是!”一声令下,两百多万鸦片被倒入提前挖好的坑中,放入海水和生石灰。霎时,烟云缭绕,两百多万鸦片就此被销毁。一时之间,茶叶、丝绸、瓷器的价格都大幅上涨,而鸦片、尼龙、布匹的价格却一泻千里。

  1839年9月底,英国鸦片商人查顿回到英国伦敦。回到伦敦的查顿对中国的做法并不满意,但是仅仅凭他一个商人又能做些什么来扭转当前的局势呢?他冥思苦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当前这种对于英国不利的计策。他立马动身前往外相巴麦尊的住处。而巴麦尊作为英国当时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一早就在主张对中国采取强势,以便为大英帝国谋取最大利益。听了查顿的话,他便决定将计就计,乘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隔日,他便在议会上说:“大英帝国的商人在中国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他们的财产被中国政府强行掠夺。”没过多久,整个伦敦都震动了,巴麦尊趁势向国会提出对中国采取强势行动,而他的借口就是保护英国商人的财产和尊严。尽管他的借口极具煽动性,但是国会一开始却仍然对使用武力摆平中国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为此而大吵特吵。不过实话实说,就算是持反对意见的英国人,那也不过是像道光皇帝一样,认为打仗要烧钱,不划算。再来,也是中国一向的繁荣稳定犹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黔之驴》里头的驴子一样,让英国这只老虎有点拿不定主意。经过一系列的口水战,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参与其中,最后投票表决,强硬派以九票的优势取得胜利,即英国政府同意对华采取强硬行动。于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碰撞即将发生。而中国仍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甚至都不知道一场被载入史册的战争即将爆发。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战争结束。短短两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清朝在列强的进攻之下,竟然溃不成军。所谓的天朝骑兵不可战胜,在列强的炮火之下,丢盔卸甲。祖国疆土,主权,就此丧失。千百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挑战,有志之士纷纷寻求强国之路。

  八月份的北京,本该是热的让人汗流浃背。但是远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内的咸丰皇帝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只感觉寒风刺骨。原本酷热难耐的太和殿内竟多了一丝凉意。难道,大清的姜山将要在朕的手上毁于一旦?不行,朕要转移这种舆论,朕要移驾避暑山庄!

  时光荏苒,五十四年过去了。大清在上一次的惨痛中仍旧沉睡着,并未意识到一个撮尔小国的崛起与成长。这个撮尔小国就是日本。日后日本对中所犯下的一切滔天罪行暂且按下不表。日本其实是从中国学到了不少的,比如说唐朝时传过去的和服,宋朝时传过去的相扑和茶道。我们没能留下来的*俗在异乡成长壮大,难道不能让我们羞愧一下吗?继续来说一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1868年,日本,京都。此时的日本处于明治天皇的统治时期,正是在明治天皇的统治下,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就此展开了。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曾经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们)看看,那个国家的变法没有流血,而如今中国变法却还没有一个因变法而牺牲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成功的原因。如果一定要流血的话,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这句话初读还觉得谭嗣同英勇无畏,但是就他的这句话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漏洞百出。其一、为何变法一定要流血?其二、谁说变法一定要流血才算变法成功?实在是荒谬。如果按照谭嗣同所言,那么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的原因都要怪罪于没有流血?可是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并不能怪罪于没有流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操之过急,过早地得罪了统治阶层,殊不知其变法需要统治阶层的支持,过早地得罪了当朝权贵。不论是变法还是改革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来,就像打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一个扎实的下盘,如果下盘不够稳,不够扎实,被人打倒在地也不是不能理解。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戊戌变法操之过急了,有一种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的感觉。其次,变法派在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之下就骑在了老虎脑袋上,又得罪了清政府大多数高层,如此冒进,不像是一群成熟稳重的政治家会做的事。成熟的政治家会考虑大局,已全盘的眼光去判断事物。而不是鲁莽的急于求成,康有为读书尚可,可是做政治家,不行。康有为不懂得顾全大局,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本末倒置,不可谓愚蠢。而统治阶级接二连三的阻挠也是变法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变法革新,从春秋时的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到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再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及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只有商鞅变法是正真成功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变法满足了统治阶层的需求,就像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汉武帝并不见得有多喜欢儒学,只是因为儒家的思想能够有效地控制臣民。而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就一直奉行着外儒内法的政策。只是因为有效。正如同一句俗语“扯虎皮,做大旗,打着红旗反红旗。”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事件。彼时的朝鲜是大清的附属国,也就是说,大清帝国此时必须要帮助朝鲜平叛。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日本也派兵驻扎朝鲜,可是那时的日本也是大清帝国的附属国之一。按照常理,这并不属于日本管辖的范围,可是日本就此悍然出兵朝鲜,必然是早有所图谋。后面的发展印证了日本的野心,发动甲午战争只是日本计划中的第一步而已,日本只不过是把朝鲜当做了一个跳板,企图利用朝鲜一跃进入我国东北而已。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宝岛台湾就此陷入敌手。

  三十七年后,一场令人发指的事件发生了,1931年9月18日夜晚,在日本关东军的蓄意谋划下,其手下的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将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了沈阳北大营。同年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又陆续占领了东北三省。

  东北同胞就此沦为亡国奴,但是东北人民不甘啊!只因少帅服从蒋中正,导致倭寇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东北七十八万的土地。正如毛主席所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无耻啊!竟将如此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于人,让三千万东北同胞就此沦为亡国奴!这是多么的令人扼腕叹息啊,若少帅不盲目服从蒋介石的命令,凭借张作霖留下来的装备和军队,关东军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占领东三省全境,更不可能如此快速的占领北京。

  十四年以后,日军战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就此获得长久的和平。但是至少就那一刻而言,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一个值得被历史和中国人民所铭记的日子。台湾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重归于祖国的怀抱,而东北在时隔十四年之后重归于祖国的怀抱。在短短的两年之后,蒋介石不顾双十条约的签订,悍然发动内战,将中国人民重新推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