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23 “桥上两车对峙”与“后退原来是向前”)
 
 
修改时间:[2019/08/19 23:07]    阅读次数:[300]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23

   “桥上两车对峙”与“后退原来是向前”

  “桥上两车对峙”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那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火车、汽车这类现代玩意儿,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在一条大河上,架着一座木桥,由于河面很宽,所以桥身很长,但桥面很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过。有一天中午,桥的两端同时各有一辆马车驶上木桥,走到桥中间,两车相对,谁也过不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有一辆车退回到桥下,让开道路。可两位驾车人谁都不想退,便争执起来。两人越争越生气,越生气就越不让步,就这样一直耗到日头偏西,两人谁也没有退回去的迹象。这时,桥上走来一位老者,见此情景,便上去劝说,可两人谁也不服,都说对方应该退回去。老者是个热心人,便说:“这样耗着总不是办法,你们抓阄来决定谁退回去吧。”两人同意了。老者让两人背过身去,他捡了一粒小石子攥在一个手心里,然后再让两个人转过身来,对他们说:“我的两手中,有一只手里握着一粒小石子,选中没有石子的后退。”两人各选了一个,结果有一方无奈地退到桥下,桥面畅通,老者微笑离去。

  “后退原来是向前”是一首禅诗里的句子,它出自五代后梁高僧契此之手。契此,姓氏及生卒年不详,有的说他俗姓张,明州(今宁波)奉化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他身体肥胖,大腹便便,语出不定,随处寝卧,常挎着一个布袋化缘,化缘来的东西都装在布袋里,没人见他从布袋里往外倒东西,可布袋始终是空的,人称布袋和尚。契此突出的特点是笑口常开,或捧腹大笑,或抿嘴微笑,笑始终挂在脸上,世传为弥勒佛。据说,一年春天,正值水稻插秧的大忙季节,许多人家都请帮工,布袋和尚也被请去帮忙。他乐乐呵呵,漫不经心,却插得又好有快。有四个小伙子不服,要和他进行一对一的比赛,他说:“不用一对一,你们四个人插两亩,我一个人插两亩,看谁先插完。”四人说:“我们年轻力壮,又是种地的好手,你一个游手好闲的和尚,还敢出此狂言,一对一你都没有胜算,快别吹牛了。”布袋和尚捧腹大笑说:“试试看。”

  比赛开始,四个小伙子咬紧牙关,腰也不直,一刻也不休息,拼命地干,快到中午的时候,四个小伙子才插了一半,抬头一看,布袋和尚坐在身后的田埂上,翘着二郎腿,手里正摆弄着他那双又破又臭的草鞋,他那二亩地,早已齐齐整整地插满了秧苗。但听他乐乐呵呵地唱道: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四个小伙子目瞪口呆。

  这首小诗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插秧的劳动过程:种水稻首先要育苗,稻苗长到两三寸高的时候,拔下来,再栽到稻田里,栽稻苗的过程叫插秧。农民插秧的时候,手里握着满把的稻苗,低头弯腰,倒退着身子,一步步顺次把秧苗插到稻田里。弯腰低头,能看见倒映在水中的青天和自己;一步步后退,一直退到田边,整个稻田就插满了秧苗,原来,倒退其实是前进。

  作者感言:两个谁也不肯后退的车夫,两败俱伤,在桥上空耗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耽误了各自的行程。在旁观者看来,这是一件根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即使当初上桥时谁也没有在意,等上了桥才发现对面有车,离桥头近的一方就应该自觉退到桥下,让开道路,这是常理。即使是都没发现对方同时从两端上桥,到了桥中间,两人也应该和气商量,问题很容易解决。

  可在现实生活中,这类明知较劲既不利人也不利己而仍然较劲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竟因此导致重大祸患。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诸如因不小心相互碰撞了一下、交谈中偶尔说了句不得体的话、排队谁先谁后、取东西谁先拿谁后拿等芝麻大的小事情而发生矛盾,大打出手,甚至导致命案。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恶果呢?究其原因,就是当事人谁也不肯低一下头,谁也不肯退后一步。他们共同的心理是:我凭什么要低头、退步,低头、退步的应该是你;我要是低头、退步了,那就太窝囊、太没有骨气、太没有尊严、太没有面子了,所以,坚决不能低头、退步,我不能吃亏,我不能受欺负。说到底,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自私思想在作祟。当其时,如果有一方稍稍理性一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人在情绪激愤的时候,很容易走进思维死胡同,导致理性缺位。这类事情,当事人事后往往后悔,但悔之晚矣。

  以上说的,都是生活中一提示就明白的小事,在人生之旅中,有许多大事也于此同理,所以,自古以来,先人们就提醒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而契此和尚的“低头便见水中天”和“后退原来是向前”,则一语点破机关,让人醍醐灌顶。原来,低头退步也是人生向前的一种姿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姿态。人活在世上,谁都低过头,退过步,区别仅在于低头退步的次数多少、程度深浅和正当与否。由此看来,适时恰当地低头退步,是一种理性、一种智慧和一种胸怀。

  低头、退步首先是一种理性。它是低头、退步者经过利弊得失权衡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低头尽管很无奈,但理性告诉低头者,没有今天的低头,就没有升堂入室的将来,以今天低头的小小示弱,来换取辉煌远大的将来,值得。面对一群恶少的羞辱,是低头俯身从一个屠夫的胯下钻过去甘受羞辱,还是逞一时之勇与之争斗最终被打伤甚至被打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理性让韩信选择了前者;山体滑坡阻断了前方的道路,理性告诉司机,必须调转车头退回去走别的路,后退实际上是“转进”。

  低头退步也是一种智慧。它是低头退步者睿智的表现。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低头退步,受尽屈辱,赢得了保存越国领地和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打败了吴国,杀死了夫差,一雪国耻,这种低头退步是一种政治智慧;解放战争初期,为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强势锋芒,中共中央撤出了延安,并采取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从而保存了实力,扩大了影响,为解放战争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退步是一种军事智慧;散打比赛,聪明的拳师往往后退一步并总是后出手,以便发现对手的破绽,伺机进攻,这种退步是一种竞技智慧;握紧的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有爆发力,缩回来是为了积蓄力量。

  低头退步更是一种胸怀。它表现了低头退步者宽厚、忍让、包容和大度。法国文学大师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卷入利益计较和各种矛盾之中,在这个时候,我们能主动低下头、退一步,不仅会化解矛盾,增进和谐,也有助于自己养成“比天空更广阔”的品格。

  不过,话又说回来,低头退步是有原则的,人在世上活着,该低头退步的时候不低头退步,是缺乏理性、不明智和没有胸怀的表现,但不该低头退步的时候,绝不能低头退步,低头退步了,则是一种怯懦、猥琐,甚至是卑劣。在坚持真理和捍卫正义的时候,人永远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和后退半步,面对教会的淫威,布鲁诺勇敢捍卫日心说,罗马鲜花广场的熊熊大火,永远燃烧在世人心里,激励人们前行;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汪精卫跪倒在日本侵略者脚下,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