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
 
 
修改时间:[2019/03/17 01:05]    阅读次数:[437]    发表者:[起缘]
 

   致编辑的一封信

  编辑同志:

   您好!本人以解读故事方式,十年间先后撰写了500篇讨论人生的文章,并择其262篇汇编成《故事里的人生》一书,该书2018年9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册,820页,88万字,本人想将所刊与未刊作品以每天一篇或两篇方式,陆续贴在贵网上,供更多读者阅读,望予以支持为盼。

   本人郑重承诺:第一,作品均自撰原创,绝无剽窃抄袭;第二,永远不过时,因讨论的都是人生常事、常情、常理;第三,谁读都有用,它面向普罗大众,与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第四,均是正能量,它旨在导人求善、求真、求美。

   此致

  祝安!

   隋信才谨启

   二0一九年三月于吉林白山

   《故事里的人生》简介

   《故事里的人生》,人文类作品集,2018年9月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88万字,上下两册。全书262篇文章均以解读故事方式讨论人生万象,每文先说一两个故事,然后通过感言,多角度解读故事给人的启示或警示,旨在导人求真、向善、趋美,全书充满正能量。解读中既提出问题,又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鲜明指导性。全书故事形象生动,解读深入浅出,语言明白晓畅,具有启迪心智和型塑人格、丰富知识和增长才干、调适心理和畅达情怀等积极作用。

   《故事里的人生》序言

   人生之旅是一段路程,一段经历,亦是一段故事,是无数碎片化小故事的连缀。故事展示了人生的丰富与精彩,也道出了人生的苦涩与酸辛。解读故事,就是解读人生。

   人生在世,很少有人去追问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和怎么活的终极问题,它需要深邃的哲思和不懈的探索,常人难以回答,常人也没必要自讨苦吃,劳神去求解这么深远宏大的道理,乐乐呵呵活着就是。但人活在世上,要生活、要工作、要交往,而这一切所生成的一个个小故事,无不与终极问题有关。看来,绕是绕不过去的,只好面对。所以,我便在生活的海滩上捡拾些如贝壳的细小故事,并和大家一起从这些细小故事中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

   以品评故事解读人生,本人先后写了500篇文章,断断续续用了十年功夫,本书的262篇,是其中的一部分。十年,是一个思索过程,也是一个感悟过程。在信息化波涛汹涌、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和举世顶礼膜拜“孔方兄”的今天,仍在述说一些老掉牙的故事,的确有点不合时宜。但本人鲁钝,认定在如何做人、做事的伦常方面,“太阳底下无新事”,坚信历史不管怎么进步,社会不管怎么发展,“正正直直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和和谐谐处人、顺顺畅畅生活”这条道理,亘古不变,永远是人间正道。而一个个负载正道的小故事,是一面面镜子,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故一意孤行,其中甘苦自知。

   魏文帝曹丕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圣杜甫认定“文章千古事”。如此重要的事情,做起来岂敢率性放言,故遵绳墨而循常理,书中文章,释放的均是正能量,旨在导人求真、向善、趋美。故意媚俗哗众,或奇谈怪论以误导世人,或戏说恶搞以吸人眼球,或半遮半掩以引发好奇,或讥讽、调侃、吐槽以煽动情绪等,均为本人所不耻。

   本书凡识得常用汉字者均能读懂。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人生活中能遇到的大小事情,多有所论及,意在为读者奉上一桌品类齐全、看上去赏心愉目、吃起来香甜可口、咽下去营养丰富的人生大餐;其行文既力避学理之深涩枯燥,亦谨防俚语之粗鄙肤浅,求其明白晓畅,意在使不同层次的读者品出不同滋味。大学者能将深邃复杂的大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简洁明了,能将直观具体的小现象剖析得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人才疏学浅,力所不能,但心向往之。

   全书262文均独立成篇,虽都是讨论人生,但篇与篇之间并无逻辑关联,其篇幅长短依据内容多少而定,短者几百字,长者四五千言。本书体例简单,每篇文章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先说一个或两个故事,二是感言,即对故事进行解读。感言是文章主体,力求“成岭成峰”地多角度阐释故事对人生的启示,意在使解读成为一盘色、香、味具佳的菜肴,避免其沦为一匙寡淡的“鸡汤”。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绝无看轻“鸡汤”的意思,一篇文字,无论长短,如果能成为“鸡汤”,哪怕是寡淡的,也比那些掺有杂质甚至含有毒素的东西强百倍。

  本书努力融意义引领的思想性、丰厚学养的知识性和怡情悦性的艺术性于一炉,具有启迪心智和型塑人格、丰富知识和增长才干、调适心理和畅达情怀等积极作用。全书每篇文章,力求道理说得入情入理,听了就懂;知识讲得真实可信,看了有用;文章写得流畅生动,读了有趣。当然,愿望是好的,也尽力为之,但实效如何,只有读者定夺,只有时间定夺,只有历史定夺。

   本书262篇文章所记述的种种世间现象和所讨论的思想观念及精神品质等,难免有题材相似、相近之处,但由于每个故事各自背景、事件、人物和情节不同,更由于解读的侧重点不同,相似、相近题材之间,不仅不存在趋同、重复,反而还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化思想的互补效应。比如,书中关于人格修为,关于人生态度、价值、意义,关于建功立业,关于信念、信仰、理想、目标,关于读书、写作,关于父慈母爱、儿女孝道,关于助人、救人,关于战胜苦难、残疾,关于同事、朋友、邻里相处,关于子女和学生教育,关于传统文化,关于恋爱婚姻,关于神道、术数,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惯,关于情绪情感调适等各类题材,各有多篇,但文本各异,内容各异,解读各异,相互参阅,会使相似、相近题材更全面、更丰满,会使解读更系统、更深化,本书也因此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有趣的可读性。

   本书拣选的数百则故事,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可查、可证的真实事件、人物,也有寓言、童话、神话和笔者根据需要随时编写的,但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其故事都是社会生活某一点或某一侧面的概括,都具有典型性,不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读之,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启示、启发抑或受到警示、警醒。就故事本身而言,其价值是恒久的、普世的,至于感言部分,只是本人对故事的理解、体会,万不敢与故事本身并论。但在解读过程中,本人力避读后即扔即忘的肤浅性和消遣性,而是致力于常读常新,力求重读时亦会产生新鲜感和获得感,力求无论何种情境、何种年龄段、抑或何种年代的人读之,都会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获得。当然,这是笔者追求的目标,未必如愿,但尽力矣。

   生命呱呱坠地,由幼小到长大,由长大到衰老;故事从生命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深刻。生命有自身逻辑,并不循着学界的伦理分类前行。本书的三百篇文章,意在多角度解读人生,很难清晰归类,故汇编成书时,比附生命逻辑,以每篇文题第一个字的笔画多少为序,从少到多,依次排列。

   本书是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工作的一个科研项目,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材。学院致力于大学生人格培养,以“二课”为平台,注重案例教育,突出实践育人,嘱我为“二课”活动,诸如学生自制《德育小报》、学生自编《成长手册》、演讲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德育活动课等,提供一些案例和素材。在陆续提供案例和素材过程中,思路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写着写着,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本书的编写工作,党委书记、院长孙维忠同志为结集成书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并强调要保证质量。在此,本人对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对所有提供帮助的同事、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一把宝剑,磨砺了十年,霜刃是否锋利,试了才能知道。一本小书,花了十年心血,品评了数百个个故事,能否给世人一点启示,读了才能知道。本书问世后,倘若能为读者解除点滴疑惑,有助于生命之树成长,其愿足矣。

   隋信才

   2018年3月于吉林白山

   《故事里的人生》1——3篇

   一 块 石 头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有一次问院长:“象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摸摸他的头,笑了笑,没有回答。过了几天,院长交给那男孩一块石头,对他说:“明天早晨,你拿这块石头到集市上,找一个显眼的地方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掉它。”

   男孩接过那块石头,原来是一块小小的鹅卵石,不过,样子有点奇特,外表光润,里边还星星点点透出晶莹的光。

   第二天,男孩来到市场,在顾客频繁走动的地方摆上了那块石头,不少人前来问价,也有不少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高就有越多的人要买。回到孤儿院,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了卖石的经过,院长拍拍他的肩头,表扬他今天做得很好,并告诉他:“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奇货市场上去卖。”

  第三天在奇货市场上,竟有人出了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第四天,院长给了男孩一块金黄的丝绸,让他包好这块石头,到珠宝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比第三天高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只是展示而不卖,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珠宝”。男孩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了孤儿院,将这一切告诉了院长。

   院长拍拍男孩的肩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生命的价值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其实,这块石头是我从门前小河的河滩上捡来的,它的外表虽然比较奇特,里边似乎也透出一丝晶莹,但它确实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宝石。可是,就这么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是珍宝。你不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增强自信,并努力争取和适应更好的环境,你的生命就会有价值、有意义。你说,人活着是不是很有意思?”

   男孩若有所悟,从此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故不再消沉,勤奋进取,长大后成了名医。

   作者感言:院长是一位很高明的老师和长者,面对男孩“象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沉重询问,没有给予正面的直接回答,而是让这个男孩去卖一块普通的石头,通过给多少钱都不卖的自我看重,让男孩看到了自我重视、自我珍惜、自我相信的价值和不同环境对事物存在的意义。院长那几句意味深长的话,是水到渠成时铲出的最后一锹土,使男孩顿然醒悟,找回了失落的自信。

  我们讲这则小故事,是想借此说三点想法:

   想法一:一个人,树立自信心很重要。

  男孩最初“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想法,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他认定自己活着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所以他自卑,他消沉;当他通过卖石受到启示并经院长点拨后,找回了失落的自信,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于是振作,终有所成就。小故事告诉我们,是自信心鼓足了男孩的生命风帆,推促他书写了靓丽人生。

  那么,什么是自信心呢?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或成为什么样人的一种心态或心向,它是个体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自身素质能力和存在价值的自觉认同和充分肯定,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势。有自信心的人确信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完成某项工作并能取出成绩。

   自信心是人追求事业成功的重要助力。2010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等人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韧劲”,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事实正是如此,当我们确信我们能做成某件事时,就会产生乐观积极心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甚至迫不及待。一旦行动起来,自信心又会促使我们增强勇气、凝聚精力、开发智慧,主动去寻找克难攻坚的方法,从而走向成功。毛遂之所以敢于自荐与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国,是因为他深信自己有能力说服楚王出兵救赵;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就曾豪迈吟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终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备受迫害的邓小平,72 岁复出主政中共中央,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能把中国引向富强。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自信地说:“即使拿走我现有的一切,但只要留给我信念,十年之后,我又将成为美国石油大王。”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毛遂、毛泽东、邓小平、洛克菲勒就是“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的优秀典范。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相继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更充分证明,自信心不仅对个体生命的成长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一个团队、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记得尼采曾经说过:“我就是太阳,我可以给整个世界光明。”说的近乎疯话,而后来他真的疯了。但现在想来,尼采的成功,大概也是靠了这分自信。

  怎样培养自信心?其方法多多,在此略举一二: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别灭了自己的威风;多与有自信而成功的人士接触和来往,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坚持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我真棒”“我能做得很优秀”; 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仪表整洁、举止洒脱,行为端方;保持一定的自豪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要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优点的充分彰显可以增强自信;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品格,学会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挠,因为意志软弱的人无法做到自信;要多读名人传记,从中汲取营养,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会帮助你增强自信;事先做好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因为失败容易导致气馁自卑;给自己确定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此等等。

   自信的反面是自卑,自卑是过低评估自己。故事里的男孩最初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就是一种自卑。自卑的人自轻自贱,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轻自贱,自己瞧不起自己,是自己先败下阵来,其失败的命运注定,自卑者都是被自己打败的。所以,有人提醒说:“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而有自信心的人能战胜自己,能战胜自己,就不会被自己打败,就有希望成功。

   假如你缺乏自信,那位成了著名医生的男孩就是你的榜样。增强自信,你可以高挂云帆济沧海。

   想法二:一件物品,在什么地方存放或出卖很重要。

   一块普通的鹅卵石,静静地卧在河滩上,没人注意它,也没有一点价值,因为它只不过是成千上万鹅卵石中的一块而已。但把它挑选出来,拿到普通市场上去卖,它就产生了观赏价值。——存放地点的转换,让它由无价值变成有价值。

   把它拿到奇货市场上去卖,价格比普通市场高十倍;再把它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卖,价格又比奇货市场高十倍,并被称为宝石——出卖地点的转换,让它的身价剧增。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不同级别的市场,出卖货物的品级是不一样的,其市场级别越高,其货物品级就越高,这是市场构建过程中形成的机制,并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定势。人们普遍认为,能在奇货市场或珠宝市场出卖的东西,一定是奇货或珠宝,否则,它就不会在那里出现。

   这个小故事只是一个劝人不要自轻自贱而要增强自信的童话,那块石头不会真正出卖,因为一旦从事实质性交易,拿去让行家鉴定,就会真相大白。不过,在现实市场的实质性交易中,小故事说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同一厂家制做的同一款式、同一规格、同等质地的一套服装,在大集市流动商贩的摊位上,只卖几十元钱,最多百十元钱;把它摆在有点层次的商店里,标价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如果挂在高档的商城中出卖,价格则飙升到几千元。同样的一听啤酒,在小超市中三五元钱,在大商城中六七元钱,在一般的餐馆中十几元钱,在高级宾馆的餐桌上几十元钱,在高档夜总会上竟能卖到近百元。其货一也,其价格迥异,地点、环境不同之故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身价效应、品牌效应和炫耀性消费日炽的当今社会,其商品价格越高,人们就越趋之若鹜。普通商品在特定环境里卖到天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早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注意到,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如果你是商人,运用好“凡勃伦效应”,想法把你的商品挤进高档市场,你就会发大财;如果你是消费者,而且身处需要计算过日子的普通人家,还是务实为好,购买需要的东西,最好先去普通集市、商店转转,免得花了冤枉钱。

   想法三:经历教育、实践育人很重要。

  院长成功开导男孩的做法启示我们,在对子女或学生施教过程中,让孩子亲力亲为的经历教育,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这是因为,亲力亲为是感同身受,是对感觉的直接唤醒和对心灵的直接开启,它真实、具象、生动、亲切,远比抽象的概念和判断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卖石头的过程以及石头的价格变化,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自我看重、自我珍惜的价值不言自明。

   一 枚 硬 币

   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医生被派往非洲的布基纳法索,她的任务是帮助那个国家建设一个健康诊所,时间是一年。在启程之前,去过布基纳法索的一位朋友告诉她,那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到处都是向你伸出脏兮兮的手,用法语喊着“礼物、礼物”的乞丐。当飞机抵达布基纳,正好是夜晚,她拖着行李走出机场的时候,有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悄悄地驶到她身旁,没有一点先兆,其中一个人飞快地抢下了她的手提包,只几秒钟,摩托就消失在黑暗中。

   那个手提包里有她的护照、现金、旅行支票、照相机、机票以及其它随身用品。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又重新给她补办了护照,并给了她相应的补偿,在经济上她并没有什么损失,但她的精神糟透了。在最初的几周里,她愤怒、懊恼、烦躁,她讨厌这里的人和工作,对这个国家没有一点好感,这里的贫穷、这里的小偷、这里的效率低下、这里无所事事的官员,以及这里的酷热和这里的灰尘,都让她无法忍受,她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返回祖国。她情绪低落,工作消极,度日如年。

   一天,她走在布基纳的大街上,一个瘦长的老妇人向她伸出了手,用法语说:“礼物、礼物。”看着老妇人可怜兮兮的样子,她不但没有一点怜悯,反而咬牙切齿地用法语说:“我没有礼物,我没有钱,几个星期前抢匪抢走了我所有的钱,我现在甚至无法离开你们的国家,我什么也给不了你!”那位乞丐认真地听着她的话,然后咧开嘴微笑着,露出所剩无几的牙齿,同时手在自己脏兮兮的口袋里摸索。

   “那么,我给你一件礼物吧。”老妇人和蔼地说着,把一枚黑褐色的旧硬币放到女医生的手心里,转身慢慢地走了。女医生惊呆了,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钱,但对那位老妇人来说,这意味着一餐饭。她为自己的自私和狭隘感到羞愧,她也因老妇人的善良仁慈感到温暖。她没有去追赶老妇人,她紧紧地握着这枚硬币,深情地看着老妇人消失在人群中。她觉得,那位老妇人尽管身无分文,但却给了她无价的礼物,这也是她一生中收到的最厚重的礼物。她看到了布基纳法索人民美好的一面,她被穷人那平凡中的高尚所感动。

   第二天清晨,她感到布基纳的朝阳是那么灿烂,她变得开朗、热情、勤奋,起早贪黑地工作,热心地救治着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当她出色完成任务,就要返回祖国的时候,机场门口拥挤着上千名送行的布基纳法索人。

   她向送行的人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手中紧紧地握着老妇人给她的硬币,带着布基纳法索人民的善良和美好,带着为祖国争得的荣誉和自豪,踏上了飞机的旋梯。

   作者感言:一枚小小的硬币,颠覆了女医生对布基纳法索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写了她的生活和工作。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一:哪里都有丑恶,但绝不是社会主流。抢匪的骤然出现,说明这个社会是不完美的,哪里都有丑陋和邪恶。但与贫穷而善良的老妇人和那上千名有情有义去机场送行的人相比,抢匪类的坏人只是极少数,他们只是茫茫草原上几点污秽的泥淖,永远代替不了一望无际的绿茵茵草地和草地上盛开的鲜花;他们只是社会这棵大果树上结出的几枚干瘪丑陋的苦果,永远不代表社会的主流。社会主流永远是大多数人所秉持的人性化观念和道德行为,不管是什么民族国家,不管是什么肤色,也不管说着什么语言和使用什么文字,更不论强国弱国富国穷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不能被一两个污点或一两枚苦果遮住双眼,看不到无边的绿野和满树又大又圆又红的甜果,不能以社会的丑恶现象为依据,否定某一民族国家人民或某一正常社会组织成员常态化的、健康的伦理生活,更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启示二:老乞丐的一枚旧硬币震撼了女医生,说明道德是有力量的。高尚的道德行为,能唤醒死寂的灵魂,能温暖冰冷的心,能让即将熄灭的人生之火熊熊燃烧。

   启示三:女医生的改变和千人为之送行的场面,说明人性是相通的,同情心、怜悯心、关爱心、感恩心等善良仁慈,是全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人道准则,它是人类全球化过程中构建普世伦理,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

  

   一 颗 珍 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他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挑选沙粒。他选中了一粒沙子,便问:“你愿意让我把你放蚌壳内,沉入海底,使你慢慢变成珍珠吗?”

   “那要多久?”沙粒问。

   “需要很多年,而且只有你一个呆在蚌壳内,没有阳光,一片黑暗,十分阴冷。不过,我也不敢保证你一定会变成高品质的珍珠。”养蚌人以实相告。

  “你还是去寻找别的沙粒吧。”沙粒果断拒绝,并从养蚌人的手掌中滚落到沙滩上。

   养蚌人一颗颗地挑选,一次次地询问,从清晨问到黄昏,没有一颗沙粒表示愿意。夜幕降临,就在养蚌人要绝望的时候,有一颗他选中的沙粒答应了他。

   旁边的沙粒都嘲笑那颗沙粒,说它太傻了,淹没在深深的水里,孤独地住在蚌壳中,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太不值得了。况且,辛辛苦苦好多年,还不一定变成有品质的珍珠,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可那颗沙粒不在乎同伴们的嘲笑,还是无怨无悔地随养蚌人去了。

   斗转星移,许多年过去了,那颗沙粒已长成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很快被一个美丽而高贵的女人买去,戴在她香软的玉颈上。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们,不仅依然只是一颗颗沙粒,而在多年的风吹日晒和潮汐冲刷中,身体变得越来越小,有的已风化成尘土,被风吹散了。

   作者感言:许多年住在蚌壳里,饱受黑暗潮湿、寒冷孤寂的折磨,是一粒沙子要变成一颗珍珠必须经历的生命之旅。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业的成功和前途的辉煌,都需要付出代价,都要克服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还有可能直面彻底失败的生死考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两千多年前就列举了上述一个个真实案例,说明了这个道理,揭示了苦难的价值。唐玄奘独步五万里取得真经,哥伦布远涉重洋发现新大陆,从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终成世界著名女作家,全身瘫痪、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斯蒂芬•威廉•霍金提出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宇宙模型,哪个不是历经磨难才创造了丰功伟业,成了世界巨人。

   你想成为珍珠吗?你想有一天能垂挂在贵妇人香软的玉颈上一展风采吗?那就学学那粒沙子,答应那位养蚌人的请求,冒着变不成珍珠的风险,让他把你放在蚌壳里,无怨无悔地承受多年黑暗潮湿、寒冷孤寂的折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