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来自一名准语文老师的焦虑
 
 
修改时间:[2018/10/15 23:05]    阅读次数:[468]    发表者:[起缘]
 

   转眼之间,进入大学已经两年了,回首两年的过往,虽没有高中的艰辛,但也着实不易。除去了高中的忙碌之外,大学的知识更加深奥、难懂。高中只是家乡或是局部地区的孩子一起学*,学*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是步入大学将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生源更是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差异、教育发展差异等便逐渐暴露出来,在几万个人的舞台上共同竞争,虽然不会有你死我活、头破血流的现象,但压力之大,若无身临其境,实难想象!

   大学,最多的便是与图书馆打交道,在浓厚的学*氛围中得到知识的熏陶,无疑是一件快事!在诺大的图书馆中可以尽情的翻阅你喜欢的书,徜徉在知识的怀抱中去尽情吮吸它的芳香,去感受它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从书中去品赏文化的韵味,去追寻时代的变化,去接近,去欣赏……

   的确,读书加慧与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它还能引导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去睿智的眼光去判断,而不是盲目去推崇。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回望与反思》中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交际和交流思想工具,是学生思想的表达!”他倡导要从如世的角度来推崇语文,即前提是应付生活之需,他强调语文不是外在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一个语言文字的学科,前提不正是要说,要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吗!朱光潜也曾提出过在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历程中在,教学方式和测评的方法是什么?他也曾对语文教育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一体化做过深入的分析。

   究竟是训练为主,还是思想教育为主体的这一难题也确实不好把握,但他们的一致观点是语文要贴切与生活,要运用于生活。语文,顾名思义语就是说话,是一种表达与倾述;文,若是把它理解为一种技巧或是方法,也不为过。若是这样,语文便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学*如何去表达、去倾诉内心想法或者是反映社会生活、苦闷现状的学科,去学*表述技巧使它能更好的反映内心所想。

   翻阅语文课本,《荷塘月色》是表现社会现实,朱自清在当时的黑暗政治下,理想与现实无法实现的愁苦无法表达 借美丽的荷花表达那种爱爱相思之情。《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背井离乡在山东任教长达七年,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也曾称山东为“第二故乡”,借《济南的冬天》一文,及表达了对济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现代文是这样,古文不也是如此吗!《龟虽寿》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借这首诗表现自己的内心志向,借一首诗表达自己的一生历程,使人无限感慨。《天净沙。秋思》也表达了马致远去当时的大都求官,多年过去了依旧一无所得的感慨,背井离乡的过着我们现在的北漂的生活,郁郁不得志。

   不过上述都侧重于“语”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语文中的“文”也尤为重要,领略古典文化,传承华夏经典。我国也在大力倡导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语文又被推上了新的高度,被期待着担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但是往往在课堂上急于取得成效,忽视了过程的积累,片面去追求导致学生思维定式,一味去追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盲目否定自我舍弃自我。其实,这也不是老师所希望的,只是或多或少出现一点偏差或是学生接受能力的多寡所导致。

   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老师,非常担心将来不能胜任这项神圣的工作,碌碌无为也就罢了,如果误人子弟,那罪过就大了。很惶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是经典独到,或是逆向思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术源远流长,自己都只是一知半解,怎可教授他人,更何况我又十分叛逆,不喜欢统一固定的死答案,总想另辟蹊径,加上学识、阅历所限,知识教授多有漏洞,再加上储备量不足,这些岂不是误导了祖国的花朵?

   一想到此,便不觉忧从中来,虽然说图书馆里我也是常客,但相比之下,图书馆里的学术相比于中国文化而言又只是冰山一角;然而,自己所拥有的阅读量相比于馆藏量更是凤毛麟角,并且所阅读的文章大多是囫囵吞枣并没有吃透,自己都只是一知半解,又没有足够的经验,想完成一精彩的课堂,成就自己的梦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为师范生,其实很累,压力也是很大的,在万人中竞争,日常忧心!一想到即将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心中油生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然,我也为我将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而骄傲!

   写于黄冈师范学院

   2018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