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与我与书
 
 
修改时间:[2018/01/23 00:07]    阅读次数:[377]    发表者:[起缘]
 

  对于读书这个话题,我其实并不能像类似“大师”级别人物似的侃侃而谈,甚至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但是每每遇到自己独有的感受时,总想着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它,希望可以作为日后回顾自己阅读经历的一种体现,这基本上就算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了。

  我总喜欢一个人看书,是那种方圆一百米没有人打扰的那种,因为我不是一个做事特别专注的人,外面的风声、屋内的人语、甚至于街上偶尔走过的一辆车的声音,都可能让我从上一秒正在如诗如醉的故事中抽身出来。当然,这是比较精致的读书了,其实在喧闹的火车车厢里,我也强迫读过整本的外国名著。在周末的早上,说是早上,倒不如说是上午更为贴切,因为在那些不用定闹钟的日子里,早上这段光景是不属于我,至少不属于我现在这个身体的。吃过早饭,选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选一本喜欢的书,细细品读。我有一个小型的书架,这上面的书都是自己精心挑选买回来的。这个书架可以说是我除了我之外的另一个我。每次拿书时,我并不局限于那些没看过的书,即使一起买回来的书,有的可能已经被我翻的泛黄,有的却束之高阁、灰尘满布了,但是我记得当时对每一本书都是饶有兴趣的。

  我*惯在看书时泡一杯茶,茶叶没有要求,即使家里只剩下最最次的下等茶叶,我也会非乐意的让它们在我的茶杯中尽情荡漾。通常的情况是,如果没有人打扰,我会一连看几个小时都不会离开座位,除了偶尔挺直一下腰背,调整几下坐姿外,那杯水我是喝不了几口的。这个看书时候,先倒杯水这个*惯可能与我的天生比较懒惰有一定关系,我把它叫做一种预知性的准备,倒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看书的过程中突然口渴,不得不离开座位,那么就会终止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内心针对书中的故事内容所做的自我感知,而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其实这种*惯就像是大多数人在晚上睡觉之前会去上厕所一样。我喜欢用“看”这个字眼,而不喜欢用“读”,因为一般的情况下,除了那些文字确实绕口的古典文学以外,其他的大部分书籍我会一目十行、十五行、二十行不等的“看”且看完后可以完整的叙述书中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要素,即使整本书看完后依然有疑问的地方,我也会用“看”的方式翻阅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而不会去认真的一字不落的去仔细读一遍。

  我个人认为“看”书是一门技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灵活的使用这种技能,以至于到最后即使是翻译绕口、字句繁琐的的外国书籍也会半天、顶多多半天的时间看完一本。这就像学英语培养语感一样,中文也是如此,不管是谁写的作品,在某一个固定的背景环境下,针对这种环境下所作出的叙述、包括人物语言、人物心理等是大同小异的。我不知道这样说够不够清楚,这是一种读书时候的感觉,我目前还没有找到准确描写这种感觉的词语来表达。比如简单的说,住在一个小区且认识的两个人,早上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在路上碰见打招呼。这就是一个背景环境,而在这种设定环境下两个人见面的寒暄无非就是“早上好!出去啊”“早上好,吃了吗”“早啊,真巧啊”等类似的词语。而在书中,这些片段就足以采用“看”的方式去消化掉。这是个简单的例子,虽然是不同的作家,但是在一些常态的或者人类下意识的描写方面,大多数人还是一样的,这就为阅读节省了不少时间,这种方法是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书籍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读者的思维跑在作者前面,让自己的思维拉动着书中的情节发展,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一目多行。而且思维出于活跃状态,需要动用判断力、感知力来揣摩作者心理,所以整本书看下来,大脑中对书中情节的印象要比单纯木讷的读要来的精彩。

  虽然这种方法看书可以大大的减少阅读时间,但是总有一些不适用的情况,除了古代文章书籍外,现代所涉及推理的书籍、还有一些具体专业应用的书籍似乎都不太适用。先说古代文言文,现代人与古人由于生长环境背景、生活*惯、信仰崇拜等都大有不同,所以读者无法随意的代入作者的思维,况且如果不是很高的文学功底,光读下来并弄懂这些古文就已经很难了,就谈不上一目十行了。另外一种是专业类的应用书籍,因为书中内容本身专业性很强,读它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所以也不能通过思维代入来阅读。

  我要详细说一下带有推理意味的作品,我接触推理小说时间算比较长了,从上小学开始我就会背着老师和家长,偷偷的买一本推理小说来看,虽然只能看懂那些偏幼稚一点风格的作品外,我也看不懂其他的,但是对于上小学的我来说,已经有很深很深的吸引力了,以至于现在有人问我说最喜欢看哪一种风格的书,我也会毫不犹豫的说是推理,也正是这种品类的书籍让我施展不了我一目二十行的阅读功力。推理本身就是一种通过颠倒读者本原思维或者靠冲击我们的潜意识而让看书的人获取最大的乐趣的写作手法,在这种写作手法的下催生的产物,充满了大量的不可思议、大量的反转和大量超乎常态的情节,一个优秀的推理小说家是不可能让作者的思维严丝合缝的依附在书中内容上的,也绝对不可能让人有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这种感觉的,所以为了追求这种独特的感受,也不能在乎什么阅读效率了。

  或许我为了追求量而忽略了质,或者是我为了成为社交活动中的语言主导者而过分求成,我喜欢读各个风格的作品,历史的变迁、人性的感悟、推理的跌宕起伏和古代文学的抑扬灵动,都足以让我数十年不变、从无间断。太多的感受注定让我这个笔墨生硬的人无法一口气叙述完了,就这样罢,或许以后在卧室的窗前、院中的树下、阳台的茶几上有一个人伏案提笔继续写完,也或许就此结束,都是后话…………

  孙乾初稿于2017年1月18日晚

 
 
 
下一页:炊 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