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单独中的洞见》1、2读后感(淡如菊)
 
 
修改时间:[2017/11/21 15:07]    阅读次数:[493]    发表者:[起缘]
 

  在我看来,洞见写的就是诗篇,而且还是宏大的人性的史诗般的巨篇。

  洞见突出的核心是:它又文学又灵性,更主要的是灵性。至少当代的中国。有人写得好的,但没灵性的悟性的这么好的。有灵性的,却不一定能将文字组织得这么精准优美和恰当的。

  作者的这种灵性,作家里很少具备的,洞见精彩的核心是灵性的东西。是灵性的思想和灵魂。作者只有一个心灵,只写给那些识得他灵魂的人们的。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的古典音乐的修养,很少有人可以这么三者具备的,这就是洞见的核心竞争力。洞见文字里的灵动,得益于作者的音乐修养 ,来自音乐赋于他的灵感和宁静。

  作者骨子里有着天真和浪漫的儿童般的虔诚,他骨子里有着成熟后的可贵的天真的赤子的单纯。就因为他很简单,很纯净,所以才这样的心境的、这样的境界的,不然不可能写这些出来。

  作者是一个忠实于自己,并且非常皈依自己本性的一个人。他的真性情里,展示的是对于人性方面的彻底的了悟 。

  作者是深话浅说,不懂他作品的人,要命的地方,是因为没有灵魂、没有悟性,不是别的。

  作者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一定与他的整个成长过程有关,他是独特的,特立独行是他的标志。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灵修,成功的兑变了自己,为自己寻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发光体,再也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发动,完全可以自己修为、成功地为自己产电,所以,他的光源来自他自身,不仅如此,已然成为别人的指路明灯。

  洞见的句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看多少回,都不厌,并且还新鲜 。这是难得的事。有的书 ,看一次就不想再看第二回,但经典的任何文字和书 ,就是看多少回,都有新的感觉 。这就作品自身的核心魅力。

  作者的灵感如山泉涌来,写的人狂喜,看的人也一样狂喜,激动不已。美得另类,惊艳得让人灵魂抖动。洞见的作品,在懂的人这里,根本没争议。就是一部尚好的极品。在不懂的人那里,就各有各的不懂了。有恶意的,有不悟的,有妒忌的,有各式各样的。总之,这“洞见”显然就是一部智慧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是匠人用的。作者不是匠人,而是描写人性的灵性艺术家。作品从头至尾美不可言,是绽放的血色玫瑰,是对人性的真正的彻底关怀。不是冷漠的人性旁观者,而是提醒世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人性的缺欠,以示让世人深深懂得之后并为之和谐自己的真我的属性。作者深切的对人的情愫整个作品满眼都是。

  洞见的作品比起作者来更孤独,因为伟大,所以孤独;因为独特,所以孤独。如此伟岸的灵性作品,是给伟大的读者准备的。两者唯有同样的高度和深度时,作品才会得到相应的共鸣。才会得以彻底的认可。否则,这样的作品世间难容。

  很多人会觉得洞见的作者冷漠和悲观,我却认为恰恰相反。正因为他的善良和悲天悯人,才会写出这些字来,发出这两本书面世。不然,如果他是麻木的、一根木棍,能有多大的慈悲发出来?能有多少的能量与人?他是太有情、太有感触了,对人性是太有感悟,太有兴趣才这样的。

  我想,音乐对作者的素质提升,不可抵估。并且,音乐显然已经在他的生活或灵性上大放光芒,深入血液。如果仅仅是奥修,尼采,叔本华和佛道智慧,没有音乐的熏染,作者的文字断然不可能有这么空灵和流动的神韵。正因为作者的综合修养特别惊人,所以,才造就了洞见的文字。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他的作品,他的言语,他的文字,彰显的就是一个独特的、异于常人的修为和丰富。

  没有人可以左右他的人生,他是他自己的主人,他是他自己的国王,在他自己的国度里,只归依于他的心灵、他的魂。作者的悟性已不需要来自别人的什么肯定或否定了,因为,他非常清醒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所写的呈现的一切人性的东西,都是智者才可能达成的觉知。自然也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境界了.

  作者以最真实的自己呈现,才能遇见那些他最应该遇到的一些人,那些灵性的相通的读者。因此,我能对洞见以及作者感同身受就是这个原因,就好像这个作品是为我这类人写的一样。所以,我很爱惜这样的作品。

  这就是灵魂深处的动作。看一个人的文字,那就是这个人的灵魂。什么人写什么样的字,写什么的句。只有灵魂对接的人们之间,可知晓,否则,不会理解和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感恩。

  说说这洞见1、2的感觉 。

  洞见1:看得出奥修的背景,深受影响,并使其发扬光大,用作者自己的灵性体验和人生阅历进行了个彻头彻尾的阐述。深动,形象,哲理,灵性,强调自由,着重内心成长。摒弃自我,谢绝自我。

  句长意更长。耐人寻味。有种慢慢细诉的格调。特别是(女人、婚姻)一节,真谓叫绝,说到心坎里去了。说的就是事实和真相。不由得你不得倒抽一口凉气。如果有一个女人胆敢说不是这回事的,我就断然一厢情愿地认定此女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主,要不就是个十足的虚伪者。

  所以,不得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洞察力和灵性的深不可测。当然一定还有来自他个体的个案和个人的人生体悟。说的都是人说,是个人都听得清楚的。

  还有就是音乐这一节,也是灵性洞天。让不懂音乐的人,只要有个耳朵的人就会明白你说得有多贴切和深刻。不得不信服,作者对音乐的独别体会,独到见解,以及他本身的灵修而来的神韵。

  其它章节也是各具千秋,非常好看,反正我是一字一字看,一句一句细细品,而且,我反复看,任意挑着看,每次都好像是新鲜出炉的一样,没有抵制,不仅如此,还看不厌烦。有好多的书,看了一回,就没第二面了,这样的作品多了去了。

  总之,洞见1,质朴,纯真里又不缺优雅的华美,和成熟里的天真。

  洞见2:明显的句子短,简明扼要的明显。我想,可能是作者在写洞见1的时候,没有想到全然用格言的方式面世吧,所以,并没有刻意将句子浓缩,后来也许是他发现由于句子太长的原故 ,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读者的时间局限和耐心的不足,从而会导致格言式不得好好被接受吧。所以,作者突然一个闪身,决定短点再短点,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洞见2吧。

  洞见2,随手一翻,任取一段,都是精华。这就绝了。洞见2里,自然也有奥修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有尼采和叔本华的合体的影子存在。作者汲取的是他们身上的精华部分,他并没有死搬硬套,而是融合了自己的灵修和人生体验,以及作者的极丰富的内在成长经历,还有奥修的精华。从而作者成功地萃取了其中的营养,成为了他自己独特的那些表达。这些字与字的组合如此美不可言,如此大快人心,如此惊心动魄,如此“放肆”,如此“胆大妄为”,如果他没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宁静、单独,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将这些我们都认得的一般的字,组织得这么奇光异彩,摄人心魂。

  洞见2,显然更练达,更成熟,也更有趣,处处幽默,闪的不是字,分明是智慧。

  在我看来,作者所写的一点不偏激,因为,他写的就是真相本身,只是说出事实而已,如果硬要再说一点,就是,他特别有种,是种敢于说出来的人而已。我这么说是因为,以我的认知,作者写的都是已然发生的事,人性里的裸相。没有加工,没有着色,没有ps。所有那些认为作者偏激的人们,只是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那个足够的灵性来识别这些文字的真假,所以,自然也就武断地认定作者是偏激的,其实是他们的一种肤浅、一种偏见。作者是个天才,天才总是出人意料的,所以,被套上偏激的这个帽子,也只有极少异数的天才才够资格的,所以,从另一面也反应出作者是高出人们很多的人。他是一个站在空气稀薄的高山顶上的一个人,那里风光无限,但,寂静,空无,单独,清静。只是有点冷,过于寒凉。

  看过洞见的文字,等于见过大海的水一样,所以,旁的小沟小河的水,也就不再有兴致光顾了。上网几年来,空间里也是才女才子层出不穷,可作者的出现,让人眼前突然像一道闪电,这道强光,如此耀眼。一下子就将别的同类比了下去,是那种让别人没法活的态势。他太不一般了,让人惊叹。洞见是如此精彩纷呈,并且是自然如水似的流淌。让人,如沐春风,给我打开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而这个天地正是我梦里也在找寻的一抹蔚蓝。

  对于作者本人的出现和进一步的认知,我更能感悟到来自他灵魂、灵性深处的与作品一脉相承的东西,是合二为一的,作者是真诚的,他的作品是一个真挚的灵魂对于世人的贡献。

  周国平的作品属鸡汤类的。马德的作品属劝世类的、警世类的。但唯有洞见的作品,伸手就去掀开面纱,一睹人性的真相,用诗情画意的乐感的巨笔,直面人性,抨击了真实人性背面的阴暗的影像。洞见的作品必将成为经典,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本书,是作者灵性的高度的体悟,对于读她的人,也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看别人的作品看不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很可能作假,但洞见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有一丝丝的伪,这完全就是作者整个生命在运作,是作者的真性的、灵体的操作在行动。所以,洞见的作品犹如钻石,必将一直是黑夜里的长明灯。 如果作者没有如此清丽脱俗的心,不可能呈现如此美妙的文字。

  洞见的文字表达非常非常出色,更出色的是作者的这种宁静心境下的文字。一点不做作,相当朴质,非常厚重。素净得让人根本不会质疑。

  作者灵魂深处的积沉和涉足,远非常人能及,没有一个慧眼的人,是很难识别出来的。作者的灵性的贵族气,体现在他的高贵的文字当中。肤浅的人是看不到的。

  作者的心性、灵性明察洞天,他对人性的弱点捕杀,一射一个准。作者是一个极具高度的人。这种高度,看不见摸不着,是灵性深处的东西。来自他悟性深处的一种罕见的见识、洞透的辽阔。作者是一个彻底的、透骨地到达内在本性的人。

  作者所写的内容是生活、是人性的事实,这里面,没有极端一说,只不过,他写得这么赤身裸体不着一丝,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眼光。独特的视觉,一个天眼所能看出来的、穿透的。

  读者当中的一部分人或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本身灵性的深度不够,或没灵性导致的。他们的质疑与扭曲也是真实的,只不过因为自己肤浅没法领会洞见语言的深处所展览的人性的、灵性的更高层面的精髓。这是个局限问题。

  有的人,就字面来理解来发表他的观点,非常可笑。这种看不起,并不是我有多高,而是感觉他的悟性低。一个没有一点积累和沉淀的人,是不可能看到洞见的好来的。 一个相当肤浅的人,是断然不会悟出此书的精妙之处的。

  作者只是,把实际现实里的东西,说得一针见血。别人看了,就以为作者偏激 。他对婚姻的看法,也是别有洞天,一语击中。

  作者的身上,有着一种罕见的冷静和旁观。但一个冷酷的人,怎么可能出这样的书、写这样的字 。一个心灵不净不爽的人,不可能这么写东西。写这些字,不可能的事。

  写这样东西的人,与政治不关,与什么都不关。只与灵性有关。所以,作者没必要为任何而执言。他不是任何的代言人,他只是人性的代言人。

  作者这个人,在今后的时代里,都是会被研究的对象。因为,他作品里涉及的东西太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太多了。看上去简洁的一句话二句话,但事实上,其中的信息量非常宽厚。

  就这作品,还得严重需要一个极具高度悟性的人。有悟性,没多少胆,还不行。对人性的考验,无处不在。洞见的作品,就是人性的一块试金石。

  只要有一个人在洞见的文字后面,说些什么,哪怕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我马上就能洞察他的层面,这就是洞见作品的强大的侦破功能。这是别的作家做不到的。这一点很伟大、了不起。并且立即识破他的品位以及别的。太神了。也许他写得好,写得妙,但还是会被识破他的灵魂的境界几层,他的内心是否有鬼。

  我相信,洞见的作者是一个身上有神性的人。并且,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他的灵性,不同寻常。至少在写洞见期间。他创造出如此神奇的事件——单独中的洞见系列文字,蕴含着深度的神性之爱和祝福,却被世人如此忽视,但我坚信这只是暂时的,洞见注定是一部伟大之作,经典之作。

  创造智慧生命,是神的力量。所以,我总是认为洞见的作者身上有神的力附着着,洞见分明就是神来之笔。作家很多,但有灵性的却很少。

  灵性的真相是:世间没有偶然,我坚信,所有来自作者的灵性的神来之笔,都是他心灵的闪光。没有一个干净的心灵、灵魂,断然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操守和修持,不可能有这么清洁的、贵气逼人的文字的。整个洞见,我不见文字,我只见灵魂。只与神性同在着。

  洞见,等于给每个看的心灵在做ct检查。能将每个具体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各个层面各方位各方面、一个个的层次,完全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多可怕滴?招人爱,也招人恨,自然的事。至于仪器本身,并没错,它只是呈现,作者也只不过是个操作者,通过神性的力量,经由作者的灵性而展现他的威力罢了,与作者本人并不关。作者只是如实汇报,并无个体心理私心。但是,对着作者的人,却以为他在挑事,在造作,所以,他们才被映照的这么不堪。这就是平庸,这就是世俗的可怕之处。愚蠢弄的。

  洞见,先见灵魂,后见文字,不见修辞,不强加观念。首先是灵魂,然后因为这样的灵魂才会出现这样的灵性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是灵魂里发出的强音,是内在的维度在外在的表现,是作者的灵性在世俗里的穿透和渗透。是对人性的极其中肯的陈述和阐明。是对人性优劣极其本质的真理性的审视。作者本人并没有表现出自己超越人性,再以一个俯视的心态和眼光抨击人性,而是虔诚的、很少有自我的、幽默诙谐的从容心态面对人性的林林总总。没有偏激,如果说实在要说有,那么只能说,不懂的人说有,懂的人则说是客观。作为一读者,我只能很快乐很自豪地说:我与作者在这一点上有共同偏见,共有偏激。

  洞见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不媚俗,不自卑,不故作谦虚,因为没有骄傲。整部作品与读者的我们是美的享受。格言式风格更是丰富后的简洁,幽默诙谐比比皆是,阅读之时,无不是享受之时,好不惬意,一大快事也。

  洞见的深刻之美,唯有灵魂上的从容者,才可一睹其真正的芳容。只见灵魂,不见修辞、观念,并不代表洞见就没有后者,而是灵魂才是重点里的重点,是核心。洞见的修辞之美和观念非同寻常的超拨,更是文学作品里所罕见的有空灵之气。

  洞见,有自己的文化气质,有自己的个性气质美。格言式是她的身材,幽默诙谐是她的谈吐,语言文字是她的外相,灵性机智是她的表情,又感性又理性是她的姿势,内在的高品质的精神质地是她的内涵。通篇下来,全文都是灵性在流动,吸引同样类似内在精神的读者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就是她的魅力所以,美得不可方物,施展的全是内在和自身的优势的大智慧。这种美,确实性感,很惊很艳,但不俗不媚。

  洞见的文字,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她绝对需要一个宁静的心,一个会转弯的心灵,直抵灵魂深处的功夫的看着,才可领略其真面。像马德、周国平的文字不需要你内在会转弯,因为一目了然,非常平面化,并不立体,没有维度,但洞见的文字完全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是多维度的。有的3d ,有的4d,有的更多。所以,这就是文字与文字的区别。这马、周二位的文字也相当上口上心,但,是个人,都能接受,非常大众,也很从众,没有争议,这就是平面世界的实用之处,有个眼,识个字的,懂点理的,说的都是在点子上,也是很世俗的正面能量的积极的东西。而洞见的文字,一个灵魂的高度不够时,就算卯足了劲一睹其真相,也是异常困难的。因为,灵魂的修炼和成长太需要时间了,太需要积沉的。不然,看不懂很正常。因为不懂会开骂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每个人的认知觉悟不可能高出他自己的地平线,无论他如何评价,都是在论他自己而已。与洞见无关。洞见显然是让那些在灵魂上成长的相当好的足够达标的人准备的。

  任何人,只要他在文字上来推敲洞见,我就不承认他真的懂得或全部懂得。首先是灵性的,至于文字,只能是其次位的。没有一个灵性的心和清澈的灵魂,不可能有此高山峻岭的海拔和气场。文学有轿情很正常,也需要这货,文学是人学,但人不等于个个有灵魂。有灵魂的也不等于个个就都是干净的灵魂。所以,把洞见视为识别灵魂清洁度的显微镜都不为过。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作者几乎一点都不带私人作者本人的印记,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格局。整个洞见下来,完全是一个大气场、大气派。没有私愤,没有拘谨,没有窘境,没有害怕,没有紧张,没有虚饰,没有指手划脚或指桑骂槐,没有一味通杀,没有不爱,也没有都爱,没有自由的缺失是最重中之重。一派的从容优雅,满眼的风度洒脱。从头至尾的诙谐随处呈现,幽默更是俯拾皆是。

  没有可恶的严肃死板说教,有的都是以游戏的心态在说、在理顺一些看来严肃得要命要死的东西。趣味的很。让看者,无不心情大悦,洞眼大开,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整个洞见,是立体的,多面的,一个人若只站在一个角度自己的角落头看,都是有失偏偏颇不全面的。

  作为作者,最高明的地方,也是最智慧的地方,就是他不是以他个人的自身的身份在为人类人性贴东标西,恰恰是,在一个无死角的维度里,在看人性,在对人性进行中肯的剖析和理顺,在解析的过程中,又不失时机,不失智慧,不失慈悲的心地,寓言似的对于人性中的一些不堪之事的比对和手撕。

  洞见的作者,有自己的心灵体验,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不是装饰,而是根据自身的气质进行的灵性的艺术创造。

  洞见的文字语言在我看来就是最美的,也是最顶级的。至少在灵性这一块,其文字语言表达当属一绝。没有之一,而是唯一。洞见的语言文字灵通如闪电。充满觉知、了悟、灵性后的灵魂才能说出这样的。

  洞见的语言,更多是灵魂的灵性神助而来。一看周国平马德文字,想到的就是文学。一看洞见想到的首先是灵性。显然灵性高于文学。文学在灵性面前任它语言功夫如何了得,注定在下风。一个人可以修改语言文字,但灵性你是?]法修改的。洞见的空一一我的意思是空灵飘逸,像宇宙、是整体。洞见语言似禅语有禅定的意蕴。

  洞见,因为过于深刻、真实、揭穿,而不为常规头脑思想的人所接受、认同、许可,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了 。一个常规的人,怎么可能去了解和理解一个不常规的见解呢。向度不一样,高度不同,深度不在一个平台上。所以,注定是要被大多世人所歪解,以自己误解的方式来理解来诠释。

  洞见,毫不客气,不留情面的予以揭示人性的真相,作者就像个医生和持手术刀片,一片片解剖,看得人们心惊胆抖,令人沮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渴望别人的承认正好反映出我们自己内在的黑暗。如果你真的是太阳,你就不至于会堕落到需要一块陨石来证明你的光。

  很多的事情和很多的关系,在开始的时候比较像一个剪彩仪式,但结束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事故的现场,总会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来作为结束。开始的时候是举杯,结束的时候是摔杯。

  一个恶,它最好的命运就是有朝一日被正义堵住去路。不过,通常在这之前,这个恶就已经被一个更大的恶所宰杀。

  生命的主干道直通死亡。我们一路上建造出宫殿、舞台、假山和盆景,有了这些屏障,我们就可以在这条主干道上拐弯抹角地向前挪动,就像接近敌人的阵地那样。

  如果要完全看清一个层面的东西,隔开一定的距离也许还不够,甚至必须要错开到另一个层面上。然后,这两个层面就犹如两块不同的镜片,可以起到放大和显微的作用,于是一切都尽览无遗。

  ——摘自《单独中的洞见》群言出版社

  两个人本来是两条路,当这两条路会合在一起后,很可能就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结构或一个漩涡,但路将从此湮灭。

  所谓的庸俗,就是在一个人的自我挂帅下的他身上所有动物性的总和。

  很少人会真正地去爱别人,人们只是想借着给出一点爱而获得爱,那是一种垂钓。

  一个人选择了独处,往往是出于对人性的透彻了解;一个人爱上了单独,则是来自于对内在自性的深刻体悟。

  那些最耐人寻味的幽默,通常都是从悲观中偶尔迸发出来的乐观。

  那些已经超越了人类的人,才配得上给人类指路。能够指点一群人最终走出迷途的,往往不是其中的首领,而是远方的一位隐士。

  没有人能够通过模仿而获得真知,也没有人能够通过追随别人而抵达天堂。

  ——摘自《单独中的洞见2》

 
 
 
上一页:地瓜缘
下一页: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