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读《活着》
 
 
修改时间:[2017/09/06 00:07]    阅读次数:[406]    发表者:[起缘]
 

  读余华的这部佳作突然发现阅读的好奇心一下子成了很残忍的坚持。

  又是在不断的泪流中与故事的主人一起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折磨,长久而震撼不止。充斥着死亡和苦难中的那种平凡和不屈正是那个环境中人们的真实写照,很普通但是很伟大。

  粗鲁地聊上两点个人体会:1、死亡。2、平凡而伟大。

  第一是死亡。故事里描绘最成功的是福贵身边亲人的一次次死亡,这些死亡真诚而震撼,就像“小鸟抓住树枝”一样抓住了像我这样粗鄙的读者。

  福贵打一出生也许就注定了他此生命运的不平凡,在地主家庭里长大可能绝计难以相像奢靡的上半生会连接哀婉的后半生,这种哀婉是以一次次的死亡来表现的,与其它故事里人的矛盾为主线不同,这些死亡甚至都是无法抗拒的,因为它们与人的矛盾无关。至少,故事当中出现的人大体都是友善的并无恶意的,这也表明当灾难以自然的形态降临时谁也无法抵御,只不过这个可怜的人是徐福贵。他的出生背景(应当说是家庭环境)是很富裕的,他作为一个阔少爷刁蛮任性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不是因为嫖赌他仍然会因为其它的原因而转入命运的下一出重大转折,所以他的身份为少爷时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这也许就是他后来身边的人对他不离不弃的一个伏笔吧。

  因为赌,他输光了家业,在一穷二白的最后光景中,他的父亲意志崩溃,在无法接受的破败中摔死在曾经趾高气扬的家门口,成了故事中福贵身边的第一个死亡。上梁不正下梁歪(据文中说他父亲年轻时候也很放荡败家)——福贵的父亲。

  福贵的母亲是善良的,心疼福贵的,在家业破败之后她毅然努力维系着与儿子、孙女所组成的这个家,她在力所能及地试图和洗心革面开始种地的儿子一起劳动,直到后来证明年老体衰,只能带看着小孙女,好让儿子安心种地养活这个家。她尽力了,她尽了全力,于是她的死让人长久怀念。只是福贵没办法陪着母亲走完这最后一程了,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被抓壮丁,继续经历他悲苦的人生,故事的情节线不会让他完成一个儿子当有的守孝。而故事里另一个重要人物——家珍,也是在福贵母亲生前的最后这段日子重回福贵家的,如果没有家珍,福贵的苦难也就到此收场了(简单设想:福贵母亲去世后,孙女凤霞被村里人送回给家珍)。但家珍回来了,顶住家庭的压力来与福贵和凤霞重逢了,这种情深意重一上来就让读者直接好评。可她怎能想到,她将要继续在福贵无法抵御的地狱般的命运中与福贵至死不渝。

  在福贵母亲去世后,下一场苦难降临到福贵与家珍两个无邪的孩子有庆和凤霞身上,这是第三和第四出死亡。

  儿子有庆任性顽皮,但尚算合格(本故事所刻画福贵亲人的死亡都是悲剧性的,与报应因果之类是丝毫搭不上边的,作者把每一出死亡描绘得畅快淋漓,读者也就每每泪如泉涌)。一个半懂事的小学生死于医生恶魔般的抽血(只是为去向县长献下殷勤),让这个刚统一思想准备“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的四口之家如同霹雳晴天。福贵和家珍的丧子之痛由此开始,缓慢而深刻。想起喜欢小羊的儿子,作为父母的他俩身心之痛何以平息?然而,这一切远未结束。

  女儿凤霞只渡过了几年幸福的童年,便也跟着父亲福贵开始了梦魇般的命运。1、患病后终身聋哑。2、肩负着带弟弟的的任务(孩子带孩子)。3、为了让父母培养弟弟上学,自己被送养给别人。自己想念父母亲又跑了回来,让福贵说了那句伟大的话“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4、满意地与歪脖子丈夫渡过了短暂的时光后终于也逃不过这个充斥着死亡的情节线,生下徐家唯一的第四代子女后死于产后大出血。

  凤霞的故事最让人感动,从幼儿到准母亲的成长历程,她和母亲、奶奶共同描绘出那个年代里最平凡女性的伟大,深刻而感人。

  (只要想起凤霞,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涌上来)。

  接下来就是福贵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家珍了,这也是本书的第二个主线——平凡而伟大。

  比起前面的那些亲人,家珍身上所体现的是旧社会中传统妇女所具备的那种封建美德,那种对家庭对亲人无私的关爱与付出,即便是把亲生女儿凤霞送给别人去养她也没有怨言,她明白利弊,明白家庭的维系所必须做出的取舍,这一点上也许封建的礼教倒转化为了深明大义,毕竟让一个经历了新旧社会制度变迁的富家小姐敢于挑战社会规则改变命运的英雄般的故事不是本书的主线。家珍尊夫爱家,无私的关爱着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在福贵被抓壮丁消失的那两年里也始终对家庭不离不弃,她是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试想从家境富裕一下子跌落到一贫如洗,并且始终如一地陪着福贵,这种勇气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当然,还有个重要的原因——福贵也脱胎换骨了,他俩相互影响,才成就了这的家庭一次次地在摇摇欲坠中被挽救,他俩对于家庭的付出也是这部佳作一条重要的主线。谁也没有逃避,谁也没有幻想,他们有的是许多人都共同所有的眷念和牵挂——家。

  福贵被塑造成一个脱胎换骨的纨绔子弟,为了养活家里这几张嘴,终日忙碌于田间,为了凤霞、有庆、家珍,他本分而勤恳。他赢得了读者的敬重,没有人再去计较他前半生的浮华,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家珍对他全身心的相伴相依。家珍则是他最大的支持,男耕女织是任何世代都幸福和美妙的情景,这时候家珍的快乐也是和福贵是一样的——看着子女的成长。她爱福贵,爱这个家,她也只需要这个家。

  家珍与本书中的所有人一样,平凡而伟大,没有英雄般的气质,但赢得的尊重是比任何的英雄都深刻而热烈,她们体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的一生确是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她的幸福也全部都围绕着家庭所出现,渺小而可怜,但恰是这种于家于亲人无私的大爱却体现出每位中华母亲的伟大。家珍的每一次幸福时刻都有种强大的魔力让人泪流满面(作为读者,我们最大的表达也只能是用泪水与她相伴,为她鼓掌,伟大的女性)。家珍把对家庭的珍爱和付出,规范地作出了演绎。她的死亡也许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她留给世人的是长久的敬意和思考,还有,长久永驻的光辉。

  最后,到福贵了。他身上的美德通过他身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回报反衬出来。他同样从富裕跌落贫穷,但并未自暴自弃,搀扶着母亲和妻女,诚实而本分地肩负起对家庭的责任,他没有逃避,他勇敢地面对着苦难。被抓壮丁时的胆小如鼠,恰恰反衬出他肩负家庭责任的伟大,他不是贪生怕死,他不是懦夫,他是个平凡而伟大的丈夫和父亲。可能作者也是想表达社会责任在家庭责任面前必须让步吧,家才是第一位的责任,作为男人,福贵是满分顶格的,虽然在社会责任面前,他所表现出来的仅仅只是敷衍。可这不也正是广罗天下绝大多数男人的真实写照吗?英雄——并没有那么多,福贵才是我们真实的影子。试问:有多少人敢面对着家庭拍着胸口说:“我是我们家的福贵!”?

  死亡一次次地带走了福贵身边的亲人,尤其在他一次次刚要打开幸福的门时,这种死亡的剥夺显得那么地残忍,就连徐家最后的一点血脉也逃不出死亡的追索,才几岁的若根——凤霞的遗子,也得跌进这可怕的归宿中。但福贵也一次次地挺过来了,再难也得扶着剩下的亲人继续活着。直到身边再没有亲人,也要活下去。

  坚强的英雄,无伴终老。

  读这部佳作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更准确地说需要一颗残忍的石头般的心去读下去。作者也是个“折磨读者的高手”,每当福贵的命运稍有转机,还未幸福片刻就急转直下,迅速进入另一场以死亡收场的悲惨轮回中。每个人的付出都很真诚,但每个人的回报都很凄凉,虽然每个人临死前仍无怨无悔。每每想起凤霞,想起家珍苦难的命运,止不住一阵莫大的悲痛,泪流满面。于是,这阵黑暗的难受之后愈发地想念起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爱他们,祝福他们。

  比起那些英雄诗话,对于命运的苦难所表现出的不屈,恰是从梦想到现实的一次重大转折,并没有那么多的英雄。平凡而伟大仍是最亲切的真理。

  感谢《活着》,在这个寂寥的午后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珍爱身边人。

 
 
 
上一页:悬崖上的爱
下一页: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