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留守的困惑
 
 
修改时间:[2017/04/09 10:07]    阅读次数:[449]    发表者:[起缘]
 

  老二昨天下午刚放学回来,发现老妈与弟弟返回东莞,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过来,整个电话持续了差不多四分钟,我不停的开导他:要坚强点,要学会自立,学会懂事,可他整个过程一言未发,一直哽咽着。我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回想当初我们读书,却好像没有此番感受,毕竟我们自小在农村长大,而儿子却一直生活在东莞,没在农村待过,周围环境自然是天上人间,更何况我们逢周三。六还可回到父母身边,两相比较,还真不可同日而语。说句实在话,做父母的哪个不想自己们的儿女待在身边,而要去成为中国千万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可是幻想与现实却总是相背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依旧任重道远!我们这些非莞藉户口的外来人员,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解决子女升学的问题呢?如果选择留莞读初中,如果成绩不是出类拔萃的话,只有选择职高或技校,再不就是告别校园生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就不仅仅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我们一直在享受着高价的国家义务教育,而我们读小学时一直处于国家尚未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年代,二元五毛的学费我相信也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能承受的,更何况中途分文杂费不交,期末还退五毛学费。现在想起来我觉得那时的幸福感还是蛮可以的,家人不用承受高昂学费,一家老少能团聚一起,能够充当儿女的课外老师,其乐融融!又何必受此分离之苦,现在国家不是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吗?这个中的含义还真是耐人寻味。

  亲人能团聚一起,那是最大的幸福,分开实属无奈,更无法把控孩子的未来。虽说路始终是靠他走,但现在的成长环境确实让我们担忧。我让儿子多交朋友,与人多交流,这样就能减少对亲人的依恋,可他是插班生,再加上又长期生活在城市的环境,同学们对他不是很热情,要买了东西分了给大家吃才会和他玩,虽然说老师对他不错,可总不能找老师吧。世态炎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确实,当今一代的人情观念有了质的飞跃,应该是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惟金钱是论,这种观念早已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下一代人中,这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罢。现在对孩子也无太多奢求,只愿他能在纷繁复杂的学校氛围中能偏安一隅,能够静下心来把书读好!

  我们小时教导仁义礼智信,现在推崇的也是仁义礼智信,我们小时候爱武装,是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现在的人爱武装,是一份争强好胜的私欲之心,我们小时学的是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现在说的是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一个是精神文明的培养,一种是物质文明的疯长,两个文明难以并驾齐驱。

  我无意去诟病社会体制的是与非,因为无论处于何种社会,贫富分化,享受教育不对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好像人的身高肥瘦一样无法统一。一个碗的大小决定了它能盛多少水,一个人的能力和背景决定他能享受的教育待遇。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只寄希望于国家能够为之营造出更好的的教学氛围,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能使教育体制日趋完善,就象人们期盼雾霾的天空能够明净如水,让广大的留守儿童不再有离家的困惑。

  驿路篱笆于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