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商鞅性格之浅见
 
 
修改时间:[2016/06/24 23:07]    阅读次数:[516]    发表者:[起缘]
 

   商鞅作为一代变法图强的先驱,不仅在当时就使秦国由弱变强,王于天下,威震四海;而且对之后中国几千年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源渊流长。然而,功勋卓著的他最后却仓惶出逃,逼迫战死于两军对垒之中,后又残遭车裂,不能不叫人哀怨叹惋。生前呼风唤雨、掷地有声意决绝;死时肝肠寸断、悲愁垂涕无栖地。何也?故也?

   究其原因,不妨从商鞅性格特点上加以分析,或许可以管窥蠡测,探其一二。思想决定行为,性格决定命运,商鞅最后的结局是不是可以通过这种分析诠释这一点呢?

   其一:聪明有余,谦卑不足。

   商鞅,原名卫鞅,后因秦封其商地十五邑而得名,卫国人。从小“好刑名之学”。后居魏国,得到大臣公孙痤的赏识。公孙痤死时曾推荐商鞅于魏惠王说,用之则用,不用即杀,别让其出魏,否则必将有患。公孙痤又私下告商鞅说,“子必速行矣!”,我是先国家而后私情,魏王不用你就有可能杀你。商鞅听后说,无妨,魏王既然不听你启用我,怎么能又听你杀我呢?

   后来商鞅到了秦国,被宠臣景监引见秦孝公后,三说秦孝公治国大略,从尧、舜德治到春秋五霸礼治,最后才给落脚到秦孝公想要的短期治国行为????变法强国。后来又以其绝对优势的辩才,驳倒来自改革阻力的两位大夫杜挚和甘龙,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

   由此可见,商鞅的聪明才智绝非一般。不仅对治国的方略胸有成竹,理事无碍,而且能言善辩,巧言如簧。不然老臣公孙痤为何说出“用之则用,不用即杀”的话来。后来魏惠王也后悔没听老臣之言,被商鞅打得一败涂地,难以自振。

   恃才傲物是怀才之人的通病,商鞅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商鞅为相后,出入讲究豪华排场,与前相五?大夫的低调完全相反,很是遭世人白眼与怨怒;另一方不听人劝说,刚愎自用。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得罪既得利益者——当时贵族的怨恨。赵良好心规劝他时,他却不以为然。最终在秦孝公死后的几个月里便死了个悲惨。

   其二:刚强有余,阴柔不足。

   商鞅着手变法后,从“立木为信”开始,主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但是任何改革都是有限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和对原有的生产关系的重新整合,阻力肯定不小。但在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商鞅强势执法,因为太子犯法,不能处法于太子,而把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劓鼻( yì割鼻)的劓鼻和黥刑(qíng脸上刺字)的黥刑。又处死了反对新法的旧贵族700多人。 不仅如此,当变法取得一定成效后,以前反对变法的一部人又上书赞成新法,他却说“此皆乱法之民也”,把许多人又统统发配到边疆,进行了惩处。

   这样,他就完全割断他与高、底层信息的互通,把自己陷入了高高在上的孤立境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根本就连“偏”也不听。完全没有进的信息,只有出的信息。老百姓是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的“家庭承包联产制”的方式富裕了,但是强势的国家机器,也使人心惶惶,难以体察国家的恩惠。

   以致后来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他时,他便立刻逃跑,当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店主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证的人,店主要受“连坐”的处罚,从而拒绝了他,令他万念俱灰。当时政令之严可见一斑。

   其三:刻薄有余,厚道不足。

   商鞅变法开始便一意孤行。“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他独断专行,使命感暴强。杀人、发配、极刑统统干过。司马迁说:“商君,天资刻薄人也。”;司马光也说:“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哉!”

   商鞅虽为卫国人,但在魏国也停留了不少年的。公元前340年曾献言秦孝公说:“非魏并秦,秦即并魏”,要求带兵攻打魏国。孝公答应他带兵后,他又以阴谋的手段,乘言欢酒酣之时,“袭虏公子?n(ang),因攻魏师,大破之。”其后,魏?{王只得与秦割地求和,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通过这件事,足见其的做事之决绝,根本不留后路,难怪后来又要逃亡魏国时,“魏人不受,复内之秦”,最后只得自讨苦吃,“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总之,让人觉得他是“才”有余而“?浴辈蛔恪T谌狈?竦禄?∩喜僮莨???票夭换峋贸さ摹!妒椤吩唬骸笆训抡卟??蚜φ咄觥薄C挥泻竦轮С诺男愿袷遣唤∪?男愿瘢?儆谜庵中愿褡龃笫拢?欢ㄊ谴蠊Υ蠊??蟮么笫У摹<仁拐焦?蘸眨?彩巧送霾抑兀?だ?谋?常?a href="http://www.duwenzhang.com/huati/chenggong/index1.html">成功的忧心!

   然而,商鞅作为政治家、改革家,其千秋功过任古今评述。但他却开启了变法强国的先河,可谓前无古人。虽然之前也有李悝、吴起变法,但因没有成功之绩不为世人所知。几千年来,为了富国强兵,多少人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下,受着他的启发。从王安石、张居正直到近代的“戊戌变法”,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个人安危……

   商鞅因其鲜明的个性,非凡的功绩,永远是一个值得古今藏否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无人替代,名传千古。

 
 
 
上一页:第四十九篇
下一页:一个人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