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畅谈长篇小说《红绸》上篇创作
 
 
修改时间:[2016/05/23 21:07]    阅读次数:[521]    发表者:[起缘]
 

  今天是2016年5月22日,我的新作《红绸》上篇,已经完成,共计三十万字。

  在2014年考研之前我就有了创作《红绸》的构思,大体框架已经形成。走了不少地方,搜集了不少材料,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篇名为《陕川藏商录》,这篇小文讲述了在陕西商人通过茶马古道经商的场面;在《山河是一种静》的这本书中我领略到藏彝走廊和河西走廊中的文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打开女湖》这本短篇小说的语言表述。期间查阅的有关丝绸古道和丝绸方面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正式开始创作是在2015年考研结束,我每天晚上抽出两个小时进行创作,这期间我很小与家人打电话,也很少与他们闲聊,因为我知道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要让他茁壮成长,不能有半点马虎。经过数月的努力,《红绸》上篇已经完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说说这部《红绸》上篇的创作感受。

  首先,《红绸》上篇,我是带着历史感去写的。熟悉《红绸》的读者应该知道这个书名被很多人都用过,还是茅盾文学奖的入选作品。当然这是我后来创作了一半才知道的,书名是不能改了,因为一改是牵一发动全身,绝对不能改。大家作品已经非常老练,作为新人,我能做的就是带着历史感去书写这部作品。九零后对世界与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有着明显的特征,九零后是正成长的一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特征。我曾认真研究过一个规律就是年龄问题,读者和作者的年龄大概有十五岁的差距,这样的关系是比较正常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天才人物的出现。我是一个九零后,写《红绸》,我把丝绸古道西兰段我选取了泾川县于都镇安平乡作为故事发生地,一群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学生,通过八十八岁的格尔瑞珠之口,把我们带到了茶马古道与丝绸古道相结合的岁月,如今的她已苍老,可她青春永驻人间。正如《红绸》上篇结束时,牛教授说的一句:青春伴我行,丝路照我心。

  其次,《红绸》上篇,我是对自己创作的一次挑战。之前创作的作品大多为乡土和都市类的,而《红绸》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一共是60万字,字数并不代表作品的质量如何,但十年的岁月,60万字是太少了。除了字数外,最大的一次尝试是语言的表述方式,里面多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之前的作品所没有的。我得感谢自己九年来的坚持,因为有了坚持,才让这部小说结构方面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我努力地通过人物行为来体现,这一点是给读者带来麻烦的,但只要认真阅读,是可以获得些少许东西。

  再次,《红绸》上篇,我是又一次的学*。我喜欢读阿来老师的作品,因为他的文风很特殊,语言流畅感,给我的创作帮助很大。闲余时间,我翻阅的大多都是小说方面的杂志,了解评论和读者的现状。指的一提的是,参加考研时,我的英语一,选词填空是传统文化纹面的知识,感谢《红绸》让我拓宽了知识面,当时10分的题,我是拿了八分。庆幸归庆幸,但我还是要感谢《红绸》带给我的创作动力。12部小说,从《三国恋》、《青梅竹马湾》、《乡村里英雄》、《一怒红颜》、《秦岭南麓的太阳》、《老腔》、《征途》、《凤凰苑记》、《幸福来敲门》、《兵》、《路在何方》到《红绸》我从未间断,在每次创作中,我能体会到每次到在成长,从读者的点击来反思作品的质量,每次都是又一次的学*。

  最后,《红绸》上篇,我见证着自己的成长。陈忠实说:“树阴底下不长草。”贾平凹说:“看到茶壶想农村老太太。”而路遥我从他身上得到了一种虔诚,为了自己所爱的东西,可以放弃安逸。文学创作是辛苦的,能苦中作乐,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心声。无论是京夫、杜鹏程还是我们咸阳市的“三海”当然,我所了解的那些坚持创作九零后都有值得学*的地方,而学*他人之长,弥自己之短这就是见证成长的过程。

   九零后,一个特殊的标签,被人贴了很多的名词。但我相信,慢慢地人们会接纳这个群体,因为这个已经开始成熟,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发出属于响亮的声音。

 
 
 
下一页:新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