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千年书香秀“冠山”
 
 
修改时间:[2016/01/09 22:07]    阅读次数:[501]    发表者:[起缘]
 

  山西平定度暑假近一个月,公司谭总和我们说起了平定冠山的古文化,特别提到了现代女作家石评梅与冠山的故事,引起了我去冠山的念头,这个念头在我离开平定的前几天得以实现。

  天公不作美,连阴雨下了几天。雨过天晴,我们一行人驱车向离平定县城5公里处的冠山公园驶去。盘山公路像一条灰色的带子,缠绕在座座山间。秋天的冠山一片葱绿,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树在路两边茂密的拱迎,各种野花散落在其间眨眼微笑。据说冠山主峰顶状似冠,故名,它四季皆景,可供游览的景点达30余处。

  汽车在冠山公园的大门前停下,我们徒步走了进去。一排青砖砌的类似城墙的矮墙护卫着我们向前去的路,矮墙外面尽是郁郁葱葱的山树,一望无边,收入眼帘的都是绿。我们首先来到“资福寺”。资福寺门前古槐虽然树身沧桑斑驳,但还是参天耸立,绿叶婆娑,据说已有9百年的历史。进入院中,一棵硕大的古柏森森,枝干遒劲,虽已千年,还是那样的挺拔、傲然,不愧是冠山百松中的象征!。正殿为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分列左右。据称,该寺兴建于金代,曾毁于战乱,几度重修,香火复盛。四月初八乃冠山庙会,游人香客如织,商贾云集,虽极尽繁华,却少了一份清幽。寺旁一泓清泉,残枝落叶浮于水面,平静如镜,涟漪不兴。

  资福寺里的一位看门老人很慈善,给我们指引了上冠山书院的路。

  出“资福寺”往右几百米西南鱼池旁山石上有醒目的石刻,是清初爱国哲人傅山先生题书的篆字“丰周瓢饮”,篆书博深,石刻上盖了一座亭子,远处看去高雅、协调。这里的“丰周”,是指西周都城由歧邑迁至丰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境内)之事;至于“瓢饮”典故,则见于《论语》一书,即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书中原讲孔子门生颜回贫寒,饮食极为简陋的状况。此处傅山先生将“丰周”与“瓢饮”联词题书于冠山,噗然有隐喻欲成大事者即先要有耐大苦的志气并以其深刻寓意启迪冠山学子的意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认为傅山先生是以“丰周瓢饮”比喻源头之水,意思是说源头虽然细小,但往往可以汇成江河。此语用于冠山,显然又在告诉人们,那就是你莫小看了区区冠山书院,这里培养出的人才可都是一些国之大器呢。我们沿着亭子左面的一条小路向山上的冠山书院走去。

  小路是一块块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石块铺成,虽然不好走,但给雨后的泥泞山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路两旁的树形成了一道自然的绿色走廊,即使有烈日,那也是“绿荫蔽日”,“阴凉爽心”。一路上,石刻随处可见,而且都与古时人读书立志、学问报国的主题有密切关系。如“云中坐论”、“仰止对真”、“状元”、“静修”、“心目害然”等等。屈曲盘旋的古松随处可见,有一棵向龙一样的古松盘旋在路的中间,像是迎接来客,还给来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冠山书院坐落在冠山的半山腰,四面秀木环合,其环境静谧、幽邃,确是静读、养性的极好之地。快到书院,一个高大的石牌坊立在路中,横书“欣欣南风”,上联为: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下联为: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书院正门题额:冠山崇古书院,左右两侧各书: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

  冠山书院以儒文化称著,元代中书左丞吕思城、明代兵部尚书乔宇都曾在此读书,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书画家傅山也曾在这里隐居。

  进入院内随处可见明清两代的碑刻,如汪藻的《冠山名贤书院》诗碑、陈凤梧的《游冠山书院》诗碑、孙毓芝集柳玄秘塔五言诗刻石、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白金的《新建高岭书院记》碑和傅眉的五言诗刻石等等,其中乔宇诗碑最被后人称道。乔宇诗曰:“峻岭崇冈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合。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遣遗踪闵草菜。”此诗写情写景,情景并融。

  冠山书院相传为金代所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后形制,它坐西朝东,背山面谷,内外两重院落中多为石券窑洞建筑,窑面以青砖挂面。整个书院建筑呈二进三合式,内院西有正房五间,名曰“崇古洞”。现在洞中陈列着许都古代名人有关冠山的美诗,还有古今平定优秀人士的事迹陈列其中。崇古洞是古时教书先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历代以来,有无数寒窗苦读的书生就是在这里聆听老师讲解儒家典籍,通天文、晓地理、博古今,或一朝功成名就而光耀九族,或满腹经纶而兴家立业。冠山书院人杰地灵,敦实务教、人受其染,地受其益。据文献记载,在元、明、清时期,平定科举中进士131人,举人680人,各类贡生785人,因此,平定史称“文献名邦”,冠山即为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世人盛赞为“科名光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如今,在冠山书院的文化影响下,平定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志士。

  在这些名人之士中,我急于仰慕近代著名的才女、名噪京华的现代进步女诗人、留下了大量优美、飘逸、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文字作品的石评梅,在介绍石评梅的字幅前,我边看边陷入了沉思:石评梅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评梅女士在短暂的生命中写下许多精美的作品,其中有一篇叫作《红鬃马》的短篇小说,即以家乡冠山作为背景。小说中有这样一些细腻的描写:“走过了石坊不远便到了庙前,匾额写着资福寺,旁边有一池清泉,碧澄见底,岩上傅青主题着‘丰周瓢饮’四字,池傍有散发古松一株,盘根错节,水乳下滴,松下缠绕着许多女萝。转过了庙后,渡一小桥是槐音书院,因久无人修理已成废墟,荆棘丛生中有石碑倒卧,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这是他小时修读书之处。再上一层山峰至绝顶便到了冠山书院,我们便住在这里”。石评梅,山西平定人,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自取笔名石评梅。她年少时,画了一幅梅花条幅并自配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做十分春。

  这一画作引得县城一些知名老学者来观赏,她也因此被誉为“晋东才女”。她经历坎坷,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27岁就去世;她文华出众,才情并茂,令当时乃至今人折服。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骄傲,是冠山书院的骄傲!朋友,如果你要了解中国现代女作家,那么,石评梅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想了解石坪梅,那么,冠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出冠山书院,沿着林间弯曲的石径继续前行,便到了高岭书院的旧址前。芳草遍布,绿树掩映,只有夫子洞外墙上石刻的“上书院”三字散发出这儿曾经的墨香。夫子洞门外一副对联让人注目沉思: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夫子洞内,颜子与曾子伴随孔子两侧,早已坐化成静穆的石雕,无声地凝视着洞外的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夫子洞前左边有一块巨石刻有一个巨大的“墨”字,右边有一巨石,石上有石洼,旁书“砚池”,如此的巨砚,怎能不造就那无数的文人才子,放之华宇而独领风骚呢?

  沿着小路再往前行,小路渐失去石块,成泥泞小道,路也渐窄,丛草更密,只有拨着杂草往前走。整个路途中,明、清题了刻石颇多,达30余处,山中现存古迹还有团龙照壁、槐音书院遗址、半周亭、仰止亭、石棺石、吕祖洞、文昌阁、字纸洞等遗址,它们都在向世人诉说着昨天的中华文化。

  站在冠山顶极目望去:雨过的冠山,更是苍翠欲滴,有诗曰“朝过雨岗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冠山风光秀丽,集儒、道、释于一山;集现代文化与经济建设于一体。冠山文化融合了现代文明,更赋予了冠山人文游览与自然风光游览的新意!冠山之石秀拔,冠山之松虬劲,倾圮的也许永远只是一种历史的表像,而冠山留给后人的却是那风雨摧不去、烟雨迷不住的千年书香。冠山书香当然也会使今后的世人在此驻足、沉思,拟或像评梅女士当年那样,便在冠山住上几日,去感受贪图一番可人的冠山书香。

  朋友,也许你在山西看过了宏大的“云冈石窟”,也许你到过古风的“平遥古城”,如果你还想了解山西大地优秀、灿烂的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深邃,那么,请你来看看平定冠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