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静心读书 修身立德 谱写人生灿烂篇章
 
 
修改时间:[2015/09/26 14:07]    阅读次数:[553]    发表者:[起缘]
 

   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人的一生总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三日不读书,尘俗生其间,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可见,不读书是不行的。书是一把钥匙,解开心中之疑惑;书是一杯香茶,品味人生之滋味;书是一份营养,充盈头脑之聪明。要想“衣暖肚饱”、“人模有样”,唯有读书。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时代,静心读书,悟道明理,修身立德,填补知识“短板”,才是成就事业,勇立潮头之举。

   ——读书须静心,入心入脑度时势:

  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说的是做人须诚实,做事须踏实,不可志大才疏,急功近利。读书更是如此,静心读书度时势,励志向上写人生。

  读书是自身修养的主要手段,也是一个人生存的营养品,生活的调味品,唯有读书可获得积极向上的勇气和智慧。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世态,人们总是被强大的物欲左右着,心浮气躁,难得静下心去读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游山玩水,牌桌酒桌,听段子讲故事,虽是一种“文化”,但那只是让人们心理失衡,是非不分,随大流,缺少健康思想,找不到人生方向,如此种种,那是一种愚蠢。关得门来,静得心来,读得书来,崇尚高尚文化,达成自我修养,此乃前提。

  读书者应持之以恒,成为*惯为上策。书包放下,成为许多人读书的终结,愚蠢之极,可怕之极。在这知识爆炸的今天,书包里的那些知识,早已不在话下,知识的更新在于每时每刻。读书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可见效的猛药。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每天读一点,每天得到一些新的信息,分析时势,把握世事,不落后于时代,成为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读书须有目标,有方向,紧跟社会需要,紧跟时代特点,读书之效果由此显现。

  读书者可净化灵魂,心清事明。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读书与修身养心联系在一起。前些日子看到一篇短文,作者把读书与美容联系在一起。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亦即是一个人的精气所在,也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即可美容,还颇有些道理。古人有读书可养身,亦可治病的说法。西汉学者刘向的观点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凡读者皆有益于身心性命,”读书可治病,虽不能与中西药品之药理可比,却是医愚医笨医蠢之良药。读书须是有所选择,年轻人应多读些净化灵魂,奋发向上,强筋舒骨的好书,能让自己明白事理,乐观为人,那才是正事。一部《共产党宣言》让多少有志之士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奋斗;一本《名人传》激励着千万人走向成功。读书在于培养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培养崇高的精神追求,让有益知识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入到行为中。

   ——读书勤于思考,知行合一终悟性:

  读书之悟性在于善读。*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有一篇短文,叫《“书呆子”现象要不得》,反对现实生活中读书的本本主义和教条式的“书呆子”现象。读书须是“求知善读”, 靠记性“填鸭子”似的,专注于死读书,读死书,只不过是把脑袋当作一只书橱罢了,只累人而无益。生搬硬套,照抄照搬,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热衷于到书本本上找标准答案,那是万万不行的。读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发展,联系现实生活。通过读书,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社会,从而,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学理论是在于能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懂得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寻求新对策,知行合一,而不是追求热闹,只摆花架不种花,只摆谱架不弹琴。

  读书之悟性源于书本,来于生活。读书,读好书,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好书才有味,当然,好书要好好读,用心读,才能读懂。读书须是细细体会读书之味道,读书要能悟出书中之理,没有悟性是体会不出读书之“味道”的。毛泽东读《水浒》悟出了宋江的投降主义,而有些人只知道西门庆和潘金莲;毛泽东读《红楼梦》悟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官场关系,而有些人只知道《红楼梦》是一部男欢女爱的爱情小说;毛泽东读《李自成》悟出了得民心得天下,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的道理。

  读书之悟性在于思考,成于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悟性是一种灵气,是对事物的思考、分析、理解和加工。人不可不读书,也不可唯书为上,“尽信书,不如无书”,按图索骥,反倒是读书害了人。悟性来自勤读,“读书不至千篇,终于己无益”,只有悟性而不去勤读,那就辜负了自己的聪明。读书的悟性在于挖掘书中之理,书中之精髓,书中之灵魂。读书需要有记性,而只有记性是肯定不够的,如儿时背唐诗、老婆婆念经似的,虽是烂熟,却悟不出一点道道。

  ——读书在于明理,修身立德为正道:

  读书为明理。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思想智慧的结晶,读书在于陶冶情操,汲取养料,寻求道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都是读书的一种道理,只是有着本质不同。我们说的读书明理,是要去寻求书中真理,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读到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与苏格拉底讨教哲学奥秘,与孔老夫子大话《春秋》切磋兴邦大计,与马克思畅谈社会发展规律,如此等等,书中自有道理在,就看是否明白。

  明理为做人。明白道理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读书,用上善若水的积极心态去看待成功与挫折,进退与得失,荣誉与名利。孔子、孟子这样的先哲能留下经典学说,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坛奇人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孙膑、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大家能创造出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他们读书而懂得了如何做人,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贡献,成为人上人,成为历史名人。

  做人须修身。曾国藩“以学问自敛抑”,把读书读进了骨髓里,读成了自身的人格,读成了自身的行为方式,有人评价曾国藩的读书,韬晦有术,不露锋芒,一生为官能免祸,皆得益于此。读书修身,自身体察,修正自己,可以让自己达到超然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俯仰沉浮亦泰然,总是以淡然的心境,平和朴素的心态,来面对世间万物。

  修身才可立德。所谓德是要求我们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立德是人生之本,承载着人的一生成败。读书、明理、修身、立德,才是读书的完整目标。修身慎行,怀德自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读书,修身立德,有自己的人生观,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有自己是非曲直的判断力,“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淡泊处世德为重,仰望星空勤为先。

  ——读书成就事业,奉献社会最根本:

  “读书是事业的基石”,读书最终目标是要成就事业。读书能掌握人生真谛,读书使人进步,读书可以使自己内在素质得到升华。让读书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乐在其中,行在其中,成在其中。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得到的是那种毅力和精神;读过《没有任何借口》,懂得的是不讲条件,自我完善,走向成功;读过*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就能明白当代共产党人应如何为政为人。

  成就事业,做一个乐于奉献,于社会有益的人。荀子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只能说是一种浪费,一种书本子的摆设罢了。成就事业,读书是前提,是条件,而奉献社会是成就事业的落脚点。奉献社会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坐标,只有懂得奉献社会,才不会枉度人生。奉献需要有奉献的思想,奉献的智慧,奉献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好好读书,真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自有其道理。一个人活着,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枯一样,必须让自己融入社会,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完成超越自我、大写人生的伟大目标。

  文字和书籍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纵观历史,人类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这个肩膀就是知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枕,以书为食,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读书、明理、修身、立德,成就事业,书写光辉人生,奏响完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