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会爱,才是好爹娘
 
 
修改时间:[2015/07/11 23:07]    阅读次数:[490]    发表者:[起缘]
 

  今年面临高考的小凡这几天心烦意乱的,总是找不到原来学*的感觉。越是这样,她就越着急——爸爸妈妈为我付出太多,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对得起他们?

  原来,小凡的爸爸在一家汽车修理厂上班,每个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妈妈几年前就下岗了,下岗后家政工、站柜台、送餐,都干过,可是工作和收入极不稳定。考高中时她的分数离重点中学差5分,为了她的前途,父母几乎拿出全部积蓄两万块钱,让她上了重点高中;怕坐车时间不准,又给她买了新自行车。爸爸还说:“闺女大了,知道要好了,该买的衣服一定要买,别让人家笑话,更不能让孩子抬不起头来。”为此,父母舍不得添置衣服,她四季的衣服、鞋袜,都按时置办,一应俱全。仿佛这样,做父母的才安心。

  可是父母哪里知道,正是他们的这种爱心,使得小凡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总觉得欠父母太多,以至于学*上稍有疏忽,就心惊肉跳。本来她的学*在班里属于中上游,考本科没有问题,可是最近随着高考临近,她的心绪越来越难以调整。小凡是个懂事的孩子,想不到,问题就出在懂事上,她太多太细致地感受了父母的爱,并且由于这种爱的日益增多,爱变成了一种压力,使得小凡遭受着学业和父爱母爱的双重压力,几乎不堪重负。偏偏小凡的妈妈又爱唠叨,经常拿这些事念叨,想以此作为动力,激发孩子学*,妈妈的唠叨更加重了小凡的心理负担。小凡曾对一个知心朋友说,如果考不上,她真不知道自己怎么应对,现在一想简直就得崩溃。她对自己的成绩越来越没有数,不知道高考的结果会怎样。孩子处在两难的境地。

  也是上高三的男生小杰,这阵子心情也很郁闷。本来每天的时间表排满了还觉得不够用,可是一回到家父母就问这问那,都是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不过是他们的一种期望。坐下学*时,又送水果又送营养品,还常常蹑手蹑脚地走来走去,把他的思路打乱。他为此常常发火。发完火,想想父母那般殷勤的样子,他又觉得内愧、后悔。他知道父母是真心关怀他,可是总觉他们的爱有些错位,他们付出了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反而干扰了他的学*。

  高考临近,许多高考家庭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外松内紧”,一家人都把高考当成头等大事。家长无论安排什么事都围着高考转,有的家长决定今年春夏不出发,有的放弃工作、租了房子陪读,有的……比起从前,家长、社会都重视高考,这当然是好事。可是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如果这种重视、关怀过了头,会欲速不达。

  所以,对于高考,家长还是看淡一点儿好。到了高中,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应当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如果孩子有实力,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取得理想成绩的。如果没有实力,孩子努力了,达不到预期目标也正常。大学虽然年年扩招,但是毕竟还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上大学,总有少数人落榜,不管你的主观意图愿不愿意接受。事实上年年都有一部分失落的孩子和家长,有的是上不了大学,有的是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其实只要孩子努力了,发挥了正常水平,就不必强求一厢情愿的结果。孩子不适合高考,不说明干其他工作不出色。有的孩子动脑筋的事做的好,也有的孩子手头利索、实际操作能力强,同样可以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现在的家长都想让孩子当科学家、工程师,都想动脑不动手,是不切实际的。

  六十年代提过的口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还是很科学的,因为社会大环境不是为哪一个人准备的,你必须面对现实的裁决。孩子努力过了,发挥正常,你还能怎样?如果别人强你所难,要你做你做不到的事,你的感觉如何?何况孩子不上大学,将来不一定就生活得不好。也有这样的典型,考上大学时很风光,而后续的发展并不理想。落差太大,孩子不容易适应社会的例子不少。

  在高考逼近的时候,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越发敏感。这时候来自外界的干扰,容易引起情绪的强烈反应,以至于分心。面临孩子高考的家长,是否应当更理性地思考一下,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在于精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