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从不知道说起
 
 
修改时间:[2014/03/01 20:12]    阅读次数:[504]    发表者:[起缘]
 

   丁肇中在一次大学演讲中,被提问了三个问题。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否谈一下未来20年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丁肇中选择了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 ” 坦坦诚诚回答“不知道”,他回答不知道的前提: 一是在遍寻不得后,二是在严谨治学前。

  当时,台下一片短暂寂静,继而发出热烈的掌声。

  是的,坦承“不知道”,是走向“知道”的开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把承认“不知道”称为“知”即“大智慧”,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怕嘲笑的勇气,还有实事求是的方式、严谨治学的态度、探求真理的精神。“不能说”或“不敢说”,在“坦承”面前混为一体,表现为勇敢担当,它引领着人类由未知走向真理,由混沌走向澄净。

  是的,从“不知道”开始,人类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必然走向自由。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知道”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客观事物的开始、发展、终结三个阶段,而对于这些又都必须进行全面的考察,把这些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得到全面的认识。“知道”就是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全面的调查研究,知道它的来胧去脉。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似乎他懒散,“不知道”就算了,粗粗略过。其实此句后还有一半:“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会意,或是三遍五遍地读后,或是刹那间的灵感火花,或是遍寻之后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是带着思索继续,通过后面的阅读,忽然解惑。在这里"知道"是一道风景,一种美丽。

  当然,不知道这三个字,我们不能、不敢轻松说出。如果面对难题,我们都以“不知道”作答,并因此坦然,那么现在我们可能还一手抓着树枝吊着,一手抓着果子送到嘴边,身上长满毛发,吱吱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