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诗化的状元
 
 
修改时间:[2012/08/28 09:04]    阅读次数:[560]    发表者:[起缘]
 

  提起吴鲁,泉州人感到非常骄傲,这骄傲不仅来自他状元的头衔,更来源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品质。

  吴鲁,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是为庆祝光绪帝“亲政”而特开的恩科状元,也是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位状元。吴鲁的一生,从平民到状元,再到著名教育家、爱国诗人,经历可谓奇特。然而不论身份如何,他始终勤耕不辍,著述颇丰,更是以《百哀诗》名满天下。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直逼北京,一路烧杀抢掠,人民备受凌虐,慈禧太后挟帝西逃,义和团为国奋力抵抗。吴鲁临危受命军务处总办,不料被困宣武门外南柳巷晋江会馆一年多,其间多次藏匿后院深草丛中。

  正是在列强猖獗的炮火中,心系天下的状元满怀报国之志难以施展,最后只把悲愤交加的血泪化作诗的形式,直刺家国的苦难。其《百哀诗》不仅逐日翔实记录下“庚子之变”全过程,而且客观反映了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爱国运动。“抱才纵大原难用”,是诗人真纯的心声;“兵器荡晨烟,哀声裂地轴”,是诗人为义和团正义抗争的呐喊,为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歌;“危城未破降幡旗”、“翩翩裘马侈轻肥”,是诗人对清政府无力抵抗、权贵出逃的痛惜……

  全诗语言精炼、质朴,思想冷峻、忧愤,通过一群群腐败无能者来反衬义和团浴血奋战的惨烈,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弥漫诗间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凸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其忧国忧民高风,与遁逃权贵形成鲜明对比,至今仍震撼人心。

  这部饱含着赤胆忠心的《百哀诗》,既是诗人悲痛中低吼的一腔激愤,又是凄婉如诉的政治抒情诗,更是硝烟里沉甸甸的控诉。薄纸柔毫,力若千斤。它真实记录了东方雄狮革命意识的苏醒,敏锐地道出了被压迫民族强国的渴求,已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斗争史诗,具有不可磨灭的史学价值。

  史学家称之为“难以匹敌之庚子信史,清诗之至评”。浏阳李运棋为其作序时给予它极高的评价:“纪念国耻,传之学堂,宣之社会,以激发全国公愤,卒复强仇,为世界雄诗之风化天下而效力于国家也。”

  吴鲁对于清政府在国家存亡之际仍不思振作深感愤恨,毅然奏请辞职回乡,最后病逝故里。时人赞其“心系国运,忧国忧民”。

  是的,恰恰是爱国、忠心,还有气节,让吴鲁的诗名流芳。这诗名留给了后人不朽的精神文明,这文明便是那诗人圣洁之心,如瑰宝已载入泉州文化史册。时隔百年,泉州人民仍在纪念吴鲁、保护吴鲁故居,一切都彰显了一个国家、民族对爱国人士的倾羡与敬仰,而吴鲁便是这其中诗化了的状元。所以,吴鲁的长存并不在于状元的光环,更在于赤诚的诗魂。

 
 
 
上一页:享受孤独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