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那段采访老干部们的经历
 
 
修改时间:[2020/02/23 22:07]    阅读次数:[182]    发表者:[起缘]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途程中,都有过一些难忘的经历,有些已珍藏在脑海深处,有些时常汇涌于脑际,这些碎片变成了美好的记忆,缠绵的让人感动,感动的让人想说、想记。我的那段采访老干部们的经历,成了我今生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片段,也是我与老干部们不得不说的故事。于朋友是分享,于我是回忆。

   伴随着美好的回忆,这些感人故事便如潮涌般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徐珂智、冷新盛、张爱洪、曹颖华、谢淑青、姜秀芝、张华蓉、冯亭杰等等,等等,这些老干部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的故事色彩镶嵌着那个时代的斑斓。稍一思索,一位位老干部的动人故事就涌入我笔端。

   徐珂智,这是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采访他的时候被一个大集阻隔下,我们只好停下车,绕着繁华热闹的大集步行走了二里多路,好不容易到了他家,又一看铁将军把门。都猜:是不赶集去了?不出所料。不一会工夫,就见一位九十岁左右的老者向这个方向蹒跚而来,手里还提着一点肉、菜什么的,又猜:就是他了。老干部局的李女士说明了来意,相互寒暄了几句,老人便把我们让进了屋。

   徐老先是对他的经历大致回忆,他1929年出生,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入党。历任平南县独立营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教导大队学员、海军某部列车跑团指挥排长。1957年转回地方水利等部门任职,1983年离休。

   徐珂智老人说他当炮兵时,经常测量水平角、仰角,一下手就很准确。说着、说着,他还不时地伸出大拇指,还打着眼罩似的,在门前花下丈量人生高度。我们不明其意,他便一一解释,并说:“当年在部队当炮兵,下苦功夫练就了目测仰角的绝技,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转业回地方后,长时间从事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在部队练就的技术,正好又拿来测量平度大地,造福父老乡亲,真是技术多用处大呀。”

   当我们问他还有什么爱好时,老人从厢房里拿出一把木钻,找来一块木板放到水泥墩上,左脚很利落地踏着木板,左手握着钻杆,右手娴熟地拉起来,一看那麻利动作,真不像九十岁的老人。

   采访中,我们一直被深深打动着,眼前的这位老人,曾为部队和家乡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练就的技术派上了大用场。离休后又捡拾起木工活,让生活充满阳光,多么热爱生活的老人啊!

   冷新盛老人,是一位健康乐观的老人,采访他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精神矍铄,侃侃而谈,采访中的默契透露着幽默和风趣。

   这位“共和国第一代伞兵”,今年刚好九十岁。他历任八路军西海独立2团通信排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师警卫班长、西藏军区第157团连长。转业后一直在乡镇政府部门任职,1986年离休。

   冷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因当过伞兵,至今不仅不恐高,还经常登高。采访时,他还搬来梯子,熟练地往上爬着,我们想上前监护一下,也被他谢绝。他还重温当年跳伞的经历,在宽敞的院里跑着、跳着,给我们形象地表演着跳伞的动作。说着:“跳”、“落”、“攀”的字眼,仿佛这不是在采访,而是回到了从前。

   看着这位老人竟如此健硕,我隐隐感到,这就是当年的伞兵生活给了他许多。

   采访张爱洪老人的时候,他讲述着自己的另一番人生:“我十七岁就参加革命,是共产党把我养大的。”他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一直在公安、乡镇党委、政府等部门任职。

  采访中,张老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经历了‘三面锣鼓一起敲’(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年代,我是要求‘人人过关’时,第一个‘过筛子’( 指:历史清楚)的人。”““想当年,在公安系统工作时,年轻体壮,经常一马当先,争着出警办案。如今不服老不行了,成三条腿了,哈……”

   老人大概因一直在乡镇基层工作的缘故,说起乡土风情来很熟络,一套一套的,他还十分动情地说着精彩的民间故事,引逗得我们一行哈哈大笑。

   看着老人很乐观,采访起来也很放松。即便染上腿疾也丝毫没影响他开朗的性格、快乐的生活。

  采访曹永华老人的时候,他因患脑血栓拄着双拐,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但他却用行动来表示接受采访,并示意他儿子拿出了他的证书、证章,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曹永华老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50年入党。长达二十四年在部队任职,历任战士、副排长、指导员等职,转业后一直在乡镇部门任职,1990年离休。

   我们一一观看了戎马生涯的照片,他1954年在朝鲜战场上荣立战功的奖章,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等,都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怪不得老人要执意接受采访呢。采访结束后,老人露出了因患病而久违的、扭曲的笑容,这更使我们感动和酸楚。

   谢淑清老人,是一位人民教师。采访她的时候,她骄傲地说,当年教学围着桌子转一圈,没有不会的。

  “当了32年小学教师,我自己也数不清教了多少学生,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他们有的是劳动模范,有的是种田能手,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军中团长,还有的成了地方干部。看到当年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服务国家和社会,挺有成就感,心血没有白费。”

   多好的一位老人啊,多么辛勤的一位“园丁”啊,令人敬佩。

   姜秀芝老人,也是一位人民教师,1948年就参加工作,一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直至1980年退休,1982年改离休,今年刚好九十岁。这是一位身心健康的老人,这是一位聪慧的老人,这是一位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老人,这是一位阳光老人,热爱生活,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她不无感慨地说:“我今年九十岁,经常掐着指头算,从1948年参加工作到1980年退休,工作时间32年。从退休至今已有37年,比我工作的时间还长了整整5年。现在的退休金也高,孩子们都孝顺我,我条件就好,活的年龄就大,大儿媳经常给我洗澡,带了个好头,老二、老三都跟着学,都很孝顺,我很开心。做梦也没想到,晚年这么有福气。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啊!”老人的幸福感感染了我,我都替老人感到高兴。

   老人老有所为,爱好书法,并深得个中乐趣。她说:“我觉得‘老有所学’这句话说得真好!我现在练书法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心情好了,年轻落下的,老了找回来。”

   正在一旁的老人外甥女抻展着老人的一幅书法说:“姥姥经常练书法,这是她赠给我的墨宝,我一直珍藏着。”

   看着姜秀芝老人的模样真像冰心老人,我觉得她的治学精神也如冰心老人。我一直很敬佩这位老人,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

   冯亭杰、张华蓉老人,是一对老夫妻。采访冯老的时候,张华蓉老人忍不住带出了她的不寻常经历,觉得这是一对模范夫妻,就更有采访头了。

   想不到这老两口都是外地人,冯老1930年出生于潍坊市,张老1933年出生于青岛市,他俩分别因参军、工作的原因来到了平度,又在这里相识、相爱,于1953年结婚。看着他们幸福的结婚照、2003年的金婚照、2012年抱着重孙子照,我这心里也非常感动。

   冯老不忘忆当年:“我是个老水利人,从1949年建国到退休,一直干了40多年的水利工作,这两条残疾腿就是干水利挣的,当年睡地铺、睡工棚,天冷了按常理不能下水,可我那时就下去了,确实很艰苦。当年曾指挥着10万人挖胶莱河、泽河、尹府水库。泽河长56公里,大坝25米高,那时开着小电动机拉着上坡。1985年9月20-22日,平度遭遇9号台风袭击,我连续一周都没敢脱衣服睡觉。修大沽河时遇大水,临时抽调我到南村组织泄洪,消除对胶济铁路带来的威胁,晚上动员人往外走,那时真把我累坏了,走着走着就躺下了。”他还不无自豪地说:“我为平度水利系统培养了5名副局长。”

   听着冯老的回忆,张华蓉老人也不由自主、如数家珍地说起来:“1956年,全县中小学只有10个六年级教师,我是其中一个,也是全县小学初级部(1-4年级)教师中唯一的一个。我当年还被评为‘中级知识分子’,我一直珍藏着‘中级知识分子购物证’这是时代和荣誉的象征。我还当选为‘平度县第九届人大代表’,当年感到自豪的事情都过去了,现在甘愿当好老伴的拐杖。”

   采访将要结束了,我一直还被一种精神感动着,被一种什么精神感动着呢?那就是老人们的那种忠贞、执著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赋予了那一代老人身上,使他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生中放射出了灿烂的光华!

   乔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