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你们一开口,我的心就跪了
 
 
修改时间:[2019/10/16 22:06]    阅读次数:[257]    发表者:[起缘]
 

  溢满阳光的午后,安静而美好,翻开一本书,随意的勾勾画画,仿佛那就是最美的生活。

  突然看到董卿老师的名字,又想起了《朗读者》优雅如她的画面,于是再一次重温了《朗读者》第二季第十二期—故乡。看到了白岩松、斯那定珠、余华、贾樟柯、郑愁予五位在不同领域闪着光芒的老师,当经过岁月沉淀的他们,一开口说出自己的故事,道出自己的家乡情、爱国情。那一刻,热泪盈眶,我的心就跪了。

  不确定董卿老师在哪一期里,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当我们还会热泪盈眶,那说明我们还是情感饱满,有着一颗跳动之心的年轻人。”或许她的原话不是这样,但我想意思是相近的,所以此刻我感慨并庆幸自己是活着的,年轻的,未来可期的。

  故乡这一期,也是最打动我的一期。特别喜欢札记里的这句话:“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清明的那炷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口音。”或许我还未真正的离开过故乡,好像从未在距离故乡千里以外的城市生活过,大学几年在重庆,但是川渝不分家,我们说着相同口音的话语,吃着相同口味的菜肴,穿着相同厚薄的衣服,那时的我并没有太过深刻的乡愁情,可母亲仍会每天打一个电话,说只有听到我的声音,那一夜夜才可以入睡。年少不懂父母心,终于在看完这一期后,我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与爱,对故乡也有了更好的诠释。

  白岩松老师朗读的是自己所写的文章《长大回家》,他是央视著名的主持人,对故乡有着难以言表的深爱,草原给了他力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故乡的思念情怀。我最喜欢里面的这一句:“长大回家,不用想早点儿上班去刷考勤卡,草原像妈,笑着看我们把头发变花,老师出过的题目已没谁能答,生活的考场上跌打滚爬,都有各自的办法,满分才傻。”是啊,长大后,或许曾经老师出过的题我们已经忘了,当初为了那些分数,我们努力的一步步从小学读到大学。可最终我们都是要走进生活的考场,这个考场会更严峻,不仅仅要考你所学的知识,甚至还要考你未学的知识,此处用跌打滚爬一词恰当至极,或许在这个考场我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拿到高分,但却没有满分,因为十全十美的生活就像一个好看的花瓶,只能装饰,毫无意义。在《朗诵者》的访谈中,得知白岩松老师的儿子学的是《蒙古史》,原来故乡之情是会流动并延续到血脉里的,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道出,却可以感受到他们一家骨子里流淌地草原儿女的热血。长大回家,让我们一起唱往日时光,一起回忆往日时光里风华正茂的我们,这是属于白岩松老师的故乡之情。

  斯那定珠老师朗读的是作者吉狄马加的文章《火塘闪着微暗的光》,他是巴拉格宗村落伟大的筑路人,为兑现承诺,历时10年,为家乡修出一条“天路”,建起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乡亲们打开生活之路、致富之路,让贫困村变成“富裕村”。我最喜欢里面的这一句:“在河流消失的地方,时间的光芒,始终照耀着过去,当威武的马队,从梦的边缘走过,那闪动白银般光辉的马鞍,终于消失在词语的深处。”是啊,山川河流会消失,时间也会奔跑,可人的初心就如同时间的光芒一样,会始终照耀着过去,一直放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实现。在《朗诵者》的访谈中,看到斯那定珠老师那只无法看见光明,却是人间最光亮的眼眸,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从心底里敬仰他的伟大无私,“天路”本是遥不可及,但他始终初心不变,即使走出了那个“贫困村”,可永远没有忘记那个生他养他育他的地方。他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从微暗的火到灿若星河,这是属于斯那定珠老师的故乡之情。

  余华老师朗读的是自己所写的小说《在细雨中呐喊》,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此文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是一种对记忆中时间的感受。我最喜欢里面的这一句:“借着火光,我看到了那座通往南门的木桥,过去残留的记忆让我欣慰的感到,我已经回到了南门。”是啊,写作便是回家,回家即是写作,因为当余华老师开始写作时,就会寻找一个让他感觉到安全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就是故乡,写作已经逐渐融入到了他的生命及生活之中。在《朗诵者》的访谈中,余华老师幽默、从容、儒雅的谈起过往,有着令人折服的魅力,弃医从文的他,在转战文学的道路上,并没有做任何准备,用自己知识库仅有的文字储存,便开始了他的写作之路,人要有所想,有所敢,才会有所为。或许就是这样特别的他,才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文字充满魔力,可以让他离开,也可以让他回家。日出的光芒照亮了内心的黑暗,南门的木桥勾起了写作的灵感,这是属于余华老师的故乡之情。

  贾樟柯老师朗读的是自己所写的文章《面对人,我们都还幼稚》,他是中国著名导演,也是才华横溢的文人,绝对的创作型人才,导演编剧一肩担。年少在迷茫中,他因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而爱上电影,并意识到电影才是他的精神出路,不怕人也不怕鬼的他从此踏上追梦之路。我最喜欢里面的这一句:“黑暗中走路如果有人在后面喊你,不应声,更不猛回头。头上朗月是明灯一盏,左右肩上也各有一盏护法神灯。如果慌张回头,小心肩上神灯跌落。”是啊,都会有走夜路的时候,都需要经历黑暗,如果我们频频回头,那还有看到曙光的机会吗?在《朗诵者》的访谈中,贾樟柯老师从故乡讲到人情再讲到成长,给人一种久经生活历练之后的通达,一种持久精神滋养下的淡然平静,一种不断思考而得来的严谨贴切。他的电影都有着故乡的缩影,从山西出发,往外一点一点走,仍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渺小,但同时也越来越坚硬。他对自己的标签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二十年来,一直坚守着一个艺术家的本分,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被时代牺牲的小人物的角度,记录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功成名就归故里,儿时情谊永不忘,山西汾阳辘辘把街5号的小贾,这是属于贾樟柯老师的故乡之情。

  郑愁予老师朗读的是自己所写的诗《旅梦》,他是现代派著名诗人,也是一代“情人”,有情之人才能作出有情之诗,淘洗、剥离和熔铸了古典诗美中有生命力的部分,自成一派便有了“愁予风”。我最喜欢里面的这一句:“然后,我们曾交换简单的言语,把异地的尘土,抖落在自己的家门。”是啊,或许你我的脚下都会粘上异地的尘土,但最终我们也都会落叶归根,将其抖落在自己的家门,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归来。在《朗诵者》的访谈中,郑愁予老师衣着整洁,完全看不出他的年龄,只看得到他旅梦后的阅历,可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走一生。他辗转过世界各地,济南、南京、北京、台湾、美国等,但作为郑成功的第十一代世孙,他对金门这块土地有着特别的感情,也非常关心两岸关系,所以最终选择落籍金门,落叶归根。我们可以感受到郑老的乡国情愁,已融入到他的生命,永远不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抗战儿童”、“内战少年”“爱国诗人”、“旅梦浪子”,新旧交替的时代,饱含感情的诗词,两种文化的浸润,生命轮回的归根,这是属于郑愁予老师的故乡之情。

  此文写到这,也已接近尾声,是我今年写的最长的文章,也是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自己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所以导致每次写文章都会很慢很慢,正如此文从午后阳光写至深夜,只能说断断续续的完成,而不能称为呕心沥血之作。我知道自己学识浅显,还没有“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采,或许一直都无法有,但我依然砰砰心跳,为所有不忘初心追梦的人,我的心跪下了……

  文学的路很久远,我会一直走下去,此刻我才是真正的爱上,爱上那魔力的文字,爱上那未知的以后,爱上那以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