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12 独步五万里,取得真经来)
 
 
修改时间:[2019/08/13 09:07]    阅读次数:[328]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12

   独步五万里,取得真经来

  一提到《西游记》,人们首先赞赏大智大勇的孙悟空,而对取经的主角唐玄奘,则因其常常怯懦软弱、是非不辨、人妖不分而叫人生气,就连国人十分敬仰的大学者、大文豪郭沫若,在1961年看了浙江绍兴剧团演出的戏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都气愤地要“千刀当剐唐僧肉”。其实,这是小说家为了突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而有意编造的,真实生活中的唐玄奘,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学大师。他原名陈?(音yī),洛州人(今河南省偃师县),十三岁出家 ,法号“玄奘”。因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部佛学经典,所以人称“唐三藏”,又因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高僧,又称“唐僧”。

  公元629年,唐玄奘因当时中国佛教各宗派说法不一,决意到天竺(印度)求法,弄清佛经教义。他于公元629年初从当时的都城长安出发,历时一年多,独自越境西行,经姑臧(今甘肃武威一带),出敦煌,过新疆,翻雪山,进入中亚等地。在茫茫戈壁沙漠,玄奘经受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大漠茫无人烟,他顶着当空烈日,强忍干渴,沿着途中的堆堆白骨和骆驼的粪便蹒跚前行;黑夜里,沙漠气温骤降,在没有充足御寒物品的情况下,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特别是在翻越海拔6995米的腾格里山峰时,当时高昌王鞠文泰感其至诚,特地派20余名壮汉牵着马匹、骆驼护行,但这20多名壮汉和所有的马匹、骆驼都在高寒缺氧的途中相继死去,而玄奘却凭着他那顽强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独自翻过了终年冰雪封山的帕米尔高原。他克服了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独步万余里,终于到达北印度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入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学*佛学经典。

  在印度期间,他边*经边讲学,走遍了古印度的许多国家,很快成为知名高僧。十五年后,于公元645年,他带着675部梵文经卷胜利返回长安,往返及在古印度游学行程计五万余里。唐太宗得知玄奘学成归来,亲自出城迎接,为之接风洗尘。

  回国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佛学大师。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送葬时,整个长安城倾城空巷,足见他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他“取经”的艰难经历,由他的弟子们写成《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传记,古典名著《西游记》便取材于此。

  作者感言:是什么力量让唐玄奘孤身穿过浩瀚的大漠?是什么精神支撑他独自翻过常人根本无法翻越的雪峰?又是什么铸就了唐玄奘这座佛学高峰?纵观玄奘西去求法和一生对佛教的贡献,我们可以推知,是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是他对佛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一生的伟业。

  我们说唐玄奘西去求法的故事,是想借此聊聊“信仰”这个话题。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定的最高价值对象的完全认同、无比信服和执着追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它是一种信念,一种观念性存在。换句话说,信仰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同的某种思想理论、政治主张、宗教等的坚信不疑、高度信服并执着追求或是对某一个人、某一类人完全相信、无比崇敬、高度景仰并想成为那样人的一种思想倾向,它是一个人心目中最有价值的对象,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说的再简单一点,信仰就是一个人的最大念想,而这个最大念想又往往和这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一个淳朴的农民,他的最大念想是拥有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并足够他耕种的肥沃土地,他期盼年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他渴望儿孙满堂又丰衣足食,他坚信勤劳耕作就会实现这些念想,于是他披星戴月,辛勤耕耘。这个念想和辛勤劳作的决心就构成了他的人生信仰,这信仰算不得高远,但也绝不低俗。一个技术工人,他爱他所从事的行业,他想把自己的技术做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渴望成为胡双钱、高凤林、孟剑峰、张东伟那样的大国工匠,这是他的最大念想,这个念想就是他的职业信仰。同时,这个技术工人又是一个上过大学的人,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系统地学*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坚信人类社会一定会走向共产主义,于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立志为此努力奋斗,这个念想就是他的政治信仰。由此看来,信仰是一个丰富的观念系统,它由多种相关的念想构成。而在一个人的诸多念想中,总会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念想,这个念想就是信仰的核心,如那个农民拥有一大片土地的念想和为之辛勤劳作,那个工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本职岗位上为之不懈奋斗,就分别是他们信仰的核心。

  信仰是人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为了信仰,人可以牺牲一切,以至于生命。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一来来,数以百万计的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义无反顾,抛头颅,洒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不朽壮歌。许多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朝圣时跪拜爬行几天甚至几十天,他们对佛的虔诚执着和心无旁骛,令人感佩。这都是信仰的力量。

  正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让唐玄奘创造了独自翻越高原雪山的生命奇迹;让他一一克服了茫茫大漠的酷热饥渴、巍巍雪山的缺氧高寒、漫漫征途的风餐露宿、荒山野岭的屡屡艰险和异域他乡的落寞孤独;让他独步五万里完成了“取经”的壮举,谱写了一曲强者的不朽圣歌。有佛教即有唐玄奘!有历史即有唐玄奘!

  信仰更是人的灵魂寄托和生命支撑,是人活下去和奋斗不息的理由和根据,是人安顿灵魂的寓所。没有信仰,没有追求,人将沦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游子。倘若一个人没有了任何念想,他就会心如死灰,没了动力,他就会沉浸在彷徨、焦虑、压抑、烦燥、苦闷等无边的痛苦之中。“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人就没了希望。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

  那么,人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信仰呢?这是一个很难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因为千人千面,万人万殊,到底确立什么样的信仰,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而这选择又与他本人生存境遇、职业岗位、思想意识、知识能力素质和阅历经验等关系密切。从小在一个基督教家庭长大,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大,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不过,为了有助于人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我们还是可以给出几条建议:

  建议一:信仰选择要坚持无害他人性、无害社会性。这是信仰选择的底线,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无论你选择的信仰是什么,都是错误的,都不会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你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窄。

  建议二:信仰选择要坚持利他性、利社会性。立足于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你就会拥有广阔的人生舞台,你的人生价值就会充分体现,人生路就会远走越宽。

  建设三:信仰选择要坚持科学性、真理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秉持的林林种种信仰,有许多缺少科学依据,甚至有的已经被科学证伪,并非真理。比如,上帝和阎王、天堂和地域等,根本就不存在。有些缺乏科学性、真理性的信仰之所以仍具有生命力,是因为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在劝导人向善方面尚有积极意义,已经形成了相当影响,源远流长,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消除的。在此,我们提醒大家,缺乏科学性、真理性的信仰,很容易误导人生。

  建议四:信仰选择要立足高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大念想,才能有大作为,特别是年轻人,从小立志高远,心怀天下,将来才有可能做成大事,为社会做出大贡献。这是因为,高远的信仰追求会激发出强大的人生动力。

  顺便说一句,中国历史上,西去天竺取经的佛教徒并非唐玄奘一人,据史料记载,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的五百年间,中国佛教徒共有169人西去天竺求法,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玄奘法师是42人中的佼佼者。

  本书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和《弘一法师与雪子姑娘》两文,分别说了谭嗣同和李叔同的故事,谭嗣同的慷慨赴义和李叔同的毅然就佛,都与信仰有关,可参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