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202“南柯梦”、“黄粱梦”与“庄生梦蝶”)
 
 
修改时间:[2019/08/08 09:07]    阅读次数:[316]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202

   “南柯梦”、“黄粱梦”与“庄生梦蝶”

  这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三个梦故事。

  “南柯梦”的故事出自唐代李公佐的笔记小说《南柯太守传》,故事说,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树影婆娑,是一个纳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黄昏,亲友们都散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睡着了,便开始做梦。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爷,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南柯郡民富郡安,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惊,急忙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面对强敌,大臣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后来,有人向皇帝推荐淳于棼。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军迎敌。淳于棼接到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出师不利,屡战屡败,紧接着公主又不幸病逝,从此失去了皇帝宠信,无奈辞职回乡。他坐车出了洞穴,见家乡山川依旧,想到一世功名顷刻瓦解,不觉喟然长叹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黄粱梦”的故事出自唐代传奇《枕中记》。故事说,唐开元年间,有一个叫卢生的人,郁郁不得志。开元七年,他骑着一匹黑马,穿着粗布短褐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地骑马回乡。一天,途经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一位姓吕的老翁,两人攀谈起来,卢生自叹时运不济,虽有建功立业之志并娴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但至今功名不就。说着说着,卢生便有些困意,打起了哈欠。吕翁见此,便拿出一个瓷做的小枕头说:“我这里有一个小枕头,你枕着睡一觉吧。”当其时,店主正在淘黄米下锅,准备蒸一锅黄米饭。

  这是一个两头有孔的小瓷枕,卢生侧着头枕上去,迷迷糊糊觉着那枕孔越来越大,明亮有光,便走了进去,原来另有洞天。走着走着,不觉回到了家乡。几个月后,他娶了清河望族崔氏的女子做妻子,这女子天生丽质,聪明贤惠,卢生的资产也日益丰厚。卢生非常高兴,于是衣服装束和车马,日渐鲜亮隆重。第二年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中了进士,被朝廷派到渭南当县尉,不久迁升做监察御史。三年过后,出任地方长官,先后在陕西、汴州等地做州牧,任职期间,兴修水利、筑路架桥,造福当地百姓,后奉命到京城当京兆尹(京城的最高长官)。当时,神武皇帝(唐玄宗)正在用武力对付戎狄,扩大疆土,卢生又受命任河西节度使,率兵破敌。卢生出师大捷,击败戎虏,斩杀敌人万余,拓疆九百里,并建筑三座大城,把守要塞。边疆百姓安居乐业,刻碑记录他的功德。

  因功劳卓著,不久受到封爵授勋,封赏的礼仪非常盛大,官职升为吏部侍郎,后迁升为户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一时间名望清高而尊重,大家都安然服帖。再后来受到当时宰相的嫉妒,被流言中伤,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后平反回京,不久做了宰相,封为燕国公。他有五个儿子,个个都中了进士,做了高官,膝下有孙子十几个,真是儿孙满堂,享尽了李荣华富贵。到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身边,店主蒸得一锅黄米饭还没有熟。卢生定定神,方知是梦。吕翁笑笑说:“人生辉煌,如此而已。”卢生惆怅良久,对吕翁说:“困窘与通达、屈辱与恩宠、得到与丧失、死亡与生命的道理,我全懂了,谢谢先生教诲。

  “庄生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在《齐物论》这篇文章里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意思说,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突然生出了两只翅膀,变成了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这只蝴蝶在绿树花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悠然自得,此时的庄子不知道自己是庄子了。不一会梦醒了,庄子发现自己僵卧在床上。他躺在床上想:是我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我庄周了呢?

  鲁钝生感言:前两个故事都浓缩为成语,即“南柯一梦”和“黄粱美梦”,比喻虚幻的事情,只是一场空欢喜。

  但其实,这两个故事蕴含着古人对人生的哲学沉思:得失如梦、荣辱如梦、穷达如梦,说到底就是人生如梦,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现邯郸市北二十公里处“黄粱梦亭”的对联如实说出了“黄粱梦”、“南柯梦”的真正用意: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为古人。

  古往今来,“人生如梦”的感慨随处可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浩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洒脱,“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畅达,“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通透,以及“千古是非无处问,夕阳西下水东流”的无奈,无不与“人生如梦”的感慨有关,因此,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战场赤壁,苏轼放声吟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为什么会产生“人生如梦”的想法呢?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却苦苦地追求永恒”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世界上能满足人欲望的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这两组永远无法消解的矛盾,时时困扰着人类,让人常常生出人生虚无的感觉。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暂短的人生很快就过去,死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人活着的时候,有无穷无尽的需要,生出无穷无尽的欲望,其中也包括活得越长久越好的渴望,人为欲望的实现苦苦追求,其中充满了肉体的劳苦和精神的折磨,也常常因欲望的无法实现而挣扎在无尽的焦虑、苦闷、烦躁、忧愁、甚至绝望的苦海之中,直到最后一刻来临时还不肯罢手。而人死了,一切都化为零,一生苦苦争来的金钱、权利、地位、功名、爱情,以及喜、怒、哀、乐、怨等一切一切,都归于寂灭,化为虚无。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创造了辉煌业绩,威震当时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共和国军事统帅凯撒大帝,在遇刺身亡的最后时刻,嘱咐侍从:“把我的尸体装进棺椁后,一定要让我的双手伸出棺外。”他想告诉世人,他什么也没有带走。

  这样说来,人生真的有如一场梦,没有意义吗?其实不然,这要看怎么理解。

  就个体生命而言,如果从生命的两极和完全利己自私的角度思考人生,人生没有意义。生死是人生的两极,人生的两极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所有的人出生时都紧握两手来到这个世界,而死亡时都张开两手离开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哭声中(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来到这个世界,而都在别人的哭声中(亲朋好友的哭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奇特的现象是否是一个谶纬?是否为人生的经历和结果做了这样的预示:生时紧握两手想什么都抓到,死时却张开两手什么也没有抓到,预示一生空忙;生时自哭而来,死时人哭而去,哭乃是痛苦的外在表现,预示人生从头到尾都得遭罪、痛苦。冷静想想,“百岁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确实是痛苦地白忙乎了一场,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人生的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的绝对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离开了这个类,即人类社会这个共同体,单个的人根本无法生存,人一旦成为人类的一员,就无可避免地要为这个类做一些事情,生命于是便产生了价值和意义。让我们试做分析:个体的人必须也只有通过类共同体即社会来确证自己的存在,类共同体是个体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空间,并从中获得作为人的本质,成其为人。个体在类共同体中,必然与其他个体、群体以至于所属民族国家,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等关系,也必然要从事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种活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这些关系和活动中应运而生。农民通过耕作,生产粮食,解人饥饿体现了人的价值;工人通过制造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满足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体现了人的价值;教师通过教人知识、承传文化、培养人才体现了人的价值;医生通过疗人疾病,解除患者的痛苦体现了人的价值;国家公务员通过从事管理工作,维护了社会的和谐有序,保证社会良性运行体现了人的价值;科学家、科技人员通过发现、发明和创造,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进社会进步体现了人的价值……也就是在这个类共同体中,一个个个体生命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和活动,实现了自身的代际延续和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正是在这种代际延续和社会进步中,人实现了从暂短向永恒、从有限向无限的生命超越。我们的身上仍活着已逝先人的基因和流淌着他们的血,我们无时不在享用着先人创造的文化成果,这就是人留下的生命痕迹,这就是暂短生命走向永恒的标志。有人会说,留下生命痕迹,走向永恒的是名人,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根本没有留下什么,一千年以前的一个农民,他留下什么了呢?谁还能记得他呢?其实不然,那个农民通过自己的子孙后代,通过自己播种收获的粮食,养活了自己和更多的人,也留下了生命痕迹,实现了生命的超越,他与名人的不同,仅仅是在量和程度上有所区别。事实上,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生命痕迹,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永生,人类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地球的主宰,是全人类古往今来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一条大河,那么,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水分子,是千万亿个水分子汇集成奔腾不息的河水,滔滔汩汩,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由此可见,类共同体使个体生命获得了价值和意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在生命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生命的生产生活而生成的,人生有价值,人生有意义,人可以超越有限走向永恒,人生不是梦幻和虚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话又说回来,世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象上文表述那样去深入思考人生,他们都从现实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得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找准了自己的生命坐标。也正因为如此,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劳作和满怀希望地生活着。但劳作和生活成败参半、喜忧参半,每每事业或生活受挫,甚至遭到沉重打击时,人就会产生“人生如梦”的感叹。这就是“人生如梦”得以生产的原因。

  “人生如梦”的感慨可以引发两个结果:

  结果一:引向虚无主义,让人悲观,感到生活无意义,没有生存动力,严重者会醉生梦死,甚至轻生。

  结果二:使人达观,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这就要说到第三个梦“庄生梦蝶”。

  庄周是否真的做了这个梦,不得而知,他只是想用这个故事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点: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是我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我庄周了呢?我无法确定。这是因为,万事万物虽然有差别,庄周就是庄周,蝴蝶就是蝴蝶,但万事万物又都是不断向对立面转化的,是相对的,庄周可以变成蝴蝶(梦里),蝴蝶也可以化为庄周(现实),所以,物我是交合变化的,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齐物我、一生死”,万物齐一,生死合一,因此,人应当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人生的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不难看出,“梦蝶”是基于“人生如梦”有感而发的,庄子深知人生如“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一样短暂,而世事无常,人生充满依赖和束缚,用庄周自己的话说就是充满“有待”,充满痛苦,他对人生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于是便有了“梦蝶”的自我迷失。但可贵的是,庄子没有走向悲观主义,他以悲剧情怀透视了人生,却以幽默情怀超脱了人生,他通过对世俗功利、权力、是非以及建功立业等传统理想的一概否定,努力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立和满足,追求自由自在的主体精神,形成了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达观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精神气质,是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放手状态,是“宠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当然,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改变不了现实就只能改变心态”的无奈选择,是不追求现实抗争而追求心灵超越的生命态势。不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与其“知其不可”而强“为之”地去自找苦吃,自找没趣,甚至是碰得头破血流,自找惨败,还不如选择退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无不可,因为这是一种心灵自慰,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特别是在利益计较和权力角逐过程中,持一种“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尽人事,听天命”的达观心态,十分重要。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后人把他与老子并列,称作“老庄”。庄子主张返璞归真,清净无为,他鄙视功名富贵,楚威王请他去做宰相他都断然拒绝,他曾做过漆园吏,生活十分清苦,但他“知天乐命”“安时处顺”,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一生活得逍遥、自在、悠游。妻死鼓盆而歌,去楚国途中枕骷髅而睡,无不反映出对苦乐与生死的彻悟。其文章汪洋恣肆,洒脱浪漫,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

  人活得如庄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