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故事里的人生》(197 赵概投豆)
 
 
修改时间:[2019/08/06 20:07]    阅读次数:[306]    发表者:[起缘]
 

   《故事里的人生》197

    赵概投豆

  北宋仁宗时期,有个叫赵概的人,字叔平,是南京虞城人,他为人敦厚,勤奋好学。据说,他十分严于律己,从考中进士做官那天起,就开始用投豆的办法来检查自己一天的进步和过失。他在书房里放着三个盒子,一个里面放黑豆子,一个里面放黄豆子,一个是空的。每晚睡觉之前,他便打开这三个盒子,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或产生过好的念头、想法,就取一粒黄豆投进空盒;如果做了一件错事或产生过不好的念头、想法,就取一粒黑豆投进空盒。每一个月清点一次,并把结果记在本子上。开始阶段,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他的修养也越来越高。这种自省的办法,一直坚持到死。

  作者感言:据《宋史•赵概传》记载,赵概秉性平和,为人宽厚,暗地里为人做了许多好事,人们都把他比作东汉宽厚名臣刘宽和唐初宽厚名臣娄师德。

  据说,赵概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等到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理由,把其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清静淡泊,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有人控告欧阳修与姐姐的继女乱伦,皇上非常震怒,下令将欧阳修关进监狱。当时,没有人敢为欧阳修说话,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陛下的近臣,在陛下身边做事,难免会得罪一些人,说他与外甥女淫乱,很可能是嫉恨他的人对他的诬告,望陛下明察,不可轻易听信谗言,冤枉了他。”宋仁宗赵祯看了赵概的上书,命人详查,结果正如赵概所言。

  欧阳修虽被洗清罪名,但仍被贬官做了滁州太守。事后,有人问赵概:“欧阳修对你并不好,你为什么还要为他说话?”赵概说:“我与欧阳修来往很少,他对我也不太好,但我关心的是朝廷的大体啊!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赵概公而废私和以德报怨的高尚品行,与其重视品德修养和严于律己有直接关系。赵概投豆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人要强化品德修养意识。人首先要在观念上看重道德,只有把“做人”看作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才能形成道德自觉,才能有意识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赵概以投豆的方式进行自检,行为本身就证明他很重视个人修养,他的修养越来越高,是他始终看重修养的结果。似想,如果一个不怎么重视个人修养甚至藐视道德的人,会严格自检吗?显然不会。

  启示二:自检是提升道德境界和趋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自检,就是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人说的“自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意思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是儒家道德的传人,也是自检的榜样。自检自省并非从曾子开始,自人类有史以来,人无论贫富贤愚、高低贵贱,都是在自检自省过程中成长的,不过,把自检自省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作为一条自我完善的定制,曾子功不可没。人类为什么看重自检?这是因为,人的“成人”过程,即“人化”“社会化”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心路历程,是一个人灵魂的形塑过程,人只有把“社会性”“化”进自己的灵魂,才能实现从“禽兽”向“人”的跃升。而灵魂的形塑离不开自检,人只有通过自检,才能淘漉出兽性而选择人性,从而实现人格化。所以,我们说,自检是提升道德境界和趋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赵概坚持自检,其修养才越来越高。

  启示三: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办法来自检自省。赵概通过投豆,把“自省”这种抽象的心理活动具象化、形象化,把“思考”的无形过程变成了可以看得见的有形结果。自省结束,数数豆子,就知道自己一天品行方面的得与失。一个月下来,再数数,就知道一个月的得失。人都是力求少失而多得的,所以,每每看见黑豆多了,赵概就会更加自责,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减少黑豆。“努力减少黑豆”成了赵概激励自己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的动力。天复一天,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赵概以此成就了自己的高尚人格,也为后人自检树立了榜样。由此看来,投豆不失为自检的一种好方法,其优点有二:一是这种方法给自检留下了痕迹,能促使人自勉;二是简便易行,做起来没有难度。

  当然,自检自省的方法很多,不仅限于投豆。有的人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自检,有的人通过定期写总结自检,也有的人事先订下自检项目,每天逐项反思。据说,美国十八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他曾自订每天自省十三项内容:一是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二是沉默寡言,避免无益的聊天;三是生活有秩序,每件东西放在一定位置,每件日常事务应有一定的时间;四是决心,要做的事情坚持不懈;五是俭朴,切戒浪费;六是勤勉,每时每刻做些有益的事情;七是诚恳,不欺骗人;八是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情,不忘记对人应尽的义务;九是中庸适度,避免极端;十是清洁,衣着整洁,每天将居室、工作室收拾干净;十一是镇静,勿因小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故惊慌失措;十二是贞节,切戒房事过度;十三是谦虚,效仿耶苏和苏格拉底。

  不管是投豆还是写日记、写总结抑或事先订下自省项目,只要适合自己,有利于自检自省就好。

  启示四:点滴做起,贵在坚持。赵概投豆至死,证明两点:一是人的品德修养是渐进的,是一点一点提升起来的,盒子里的黄豆越来越多,赵概的修养随之越来越高。它启示我们,人格修养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二是贵在坚持,人格修养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趋近人格完善。赵概退休了,在家养老十五年,他不仅投豆不止,而且还努力为朝廷做事。十五年里,他收集古今谏争之事,编写成《谏林》一百二十卷呈给皇上。宋神宗看了书,十分感慨地赐诏说:“许多年老辞官回家的官员,一般都是以不让自己的说辞、议论等传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即使退处山林,也未曾一日忘君啊。我当把这本书放在座右(指拿起来方便),不时地用来审视阅览。”。

  顺便说一句,宋代以后僧侣道士们使用的“功过格”,就与赵概的投豆类似。据说,“功过格”也起源于宋代,最初是程朱理学家们逐日记录自己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子,后被僧侣道士借用。其具体做法是:把善行(功格)和恶行(过格)分别列出,并用正负数字标示。奉行者每夜自省,将每天行为对照相关项目,给各善行打上正分,恶行打上负分,只记其数,不记其事,分别记入功格或过格。月底作一小计,装订成册。月月如此,年底再将功过加以总计。功过相抵,累积功或过,转入下年,以期勤修不已。也许,“功过格”是理学家们受了赵概投豆的启示而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