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小小的庭院(外一则)
 
 
修改时间:[2018/12/11 09:07]    阅读次数:[467]    发表者:[起缘]
 

   我喜欢那个小小的庭院,它永远印刻在我深深的记忆里,并且和那个女孩子联系在一起……

   记得上初中时,她是我们班女孩子中长得高大丰满的一个,椭圆的素脸戴着一副白框眼镜,浓浓的黑发,幽幽的话语,沉着的举止,大姑娘似的。然而她引起我的注意的原因却不是这些,而是她喜欢看书,因为我也喜欢看书。课间每每别的孩子嬉笑打闹时,我常常看到她总是很认真地静静地在阅读一本课外书籍。这便引起我的好感,并试图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不久后,我便借书给她看,她也借书给我看,偶尔交谈几句,也都是匆匆的,只是互有好感,愿意接近而已,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孩子并不像现在这样早熟,所以压根就没有想到其他的事情。可是好生是非的同学便传说我们交换的书中是夹着“那个”的,不知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渐渐地她见着我便脸红红地低头走开,不再借给我书看,同时当我借书给她看时他也借故推辞掉。

   她家离学校不远,放学的路上我常常目送她走进那被绿荫覆盖着的小小的庭院,我常常猜想她的父母一定是很有学问的人,一个女孩子竟然给她起了一个什么“天孙”的名字,让人听起来有点怪怪的,然而天孙却文静大方,老师、同学都对她很有好感。

   初中毕业后多少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一位杨姓女生说她随父母到外地生活去了。我就业后,上班时常常路过她家先前住的那个路段,这个路段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耸起了大楼,只是那小小的庭院依然保留着,还有在街上远远就能看见的那棵高大的洋槐树,而大门却总是紧紧地关闭着。每当这时,我的眼前就会又飘动着她那扎着两只小辫子款款而行的身影……

   英语的诱惑

   虽然英语最终没有“修成正果”,但是在我青春的旅途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英语的爱好不亚于我的对于文学的爱好。那个时候,每每走进书店看到自己喜欢的英语书籍,便忍不住要买下来,回到家里半通不通地读一阵子似乎才过足了瘾,直至如今家里还存放有《嘉丽姊妹》、《呼啸山庄》和《简爱》等英文书籍,记得那时还订阅过英文版的《阿尔巴尼亚画报》和《朝鲜画报》;为了学英语,好不容易央求母亲买了一块“半头砖”(日本三洋牌录音机),几盘外语录音带,并时时拿出来听一阵子,那西洋人男女老少轻重缓急,或尖利或沙哑的语音在我听起来简直是美妙极了,恰如音乐一般。当然听过英语后,我还会听听邓丽君的《小马车》和《毛毛雨》……

   对英语产生兴趣追溯起来要从初中算起。那时学校里学英语较晚,初中第一个英语老师性孙,细细考察起来怕是岛城最早“下海”的人之一,虽然时处“文革”初期,但是他家开办的“青光打字学校”的小广告几乎贴遍市区大街小巷的电杆。据说孙老师解放前在码头上给外国人当过翻译,英语说的比写的好。上课一进教室,站定之后就是叽里咕噜地说一阵子,正当同学们如坠五里雾中,孙老师便开始了他的提问,而我却是被提问和作回答最多的一个;高中时,英语老师性郭,解放初期在上海给陈毅当过英文翻译,写的比说的好,每每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下一大篇,然后再提问。郭老师讲课之余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如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随学校足球队出国,在轮船上吃“布丁”(pudding)的故事,如严寒的冬天他背着鱼篓在永定河上飞奔去“fishing”的往事。加之先前我就比较喜欢文学,这便引发了我学*英语的兴趣,背单词,背句型,背范文,看英语课外书籍画册等等。由于我的努力,有一阵子还当上了英语课代表。

   进厂后也曾经继续自学过一个时期的英语,许国璋的英语教材,大专机械英语,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英国文学原著都曾经看过,但终因前途渺茫而搁浅,应了那句“黑瞎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丢”的话,到现在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如今青岛市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英语热、外语热又被炒起。每每座在电视机前观看学生英语比赛,见那么点的小孩子说着那么流利的英语,真是感到后生可畏令人钦羡。这又使我心中有蠢蠢欲动之感,然而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静下心来我想,我还是应当侍弄好我的文学事业方为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