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诉说着故事的村落
 
 
修改时间:[2017/05/10 00:07]    阅读次数:[430]    发表者:[起缘]
 

  岁月就是不同的故事组成的一条曲线,人生就是在聆听不同的故事中度过,也在演绎着自己的一个个故事。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发生,让身边人羡慕,让身边人敬佩,只是人生也有不如意,既然有彩虹,也会有风雨,许多人以为,路途的不平,才显得人生的意义。

  有那么一个小村落,一个有着许多故事的村落,每个人走进村落,都会感觉得到岁月的沧桑随处可见,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历经风雨的石窗,马头墙上的青苔,还有生活在这里清贫、自足、充裕的人们,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多少年过去了,一种自然与人文搭建的环境,一种善待自然尊重自己的生存态度,没有因为岁月的远去而改变,只有那些厚厚的沉淀,沉沉的储存,留给了后人,留给了爱思考的人们。

  浙江有个不大的县城,只是名气很大,因为城里有个郑氏义门,已有900年历史,被称为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这个县叫浦江县,小村落相距郑义门不远,也许,就是因为受到郑义门的影响,使得小村落一直沿着廉、孝、义发生故事,彰显着中华儒家文化大同理想的生存法则。几百年过去了,一直向后人昭示着治国安邦的经验,印证了大家风范之根源就是教养,世代传承尊师重教,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而从无丑行记录。“平天下必从齐家始”,明太祖朱元璋特赐的“江南第一家”匾额,时至今日,仍悬挂于此。

  小村落真的很小,几百年的历史,其人口一直没超过两百人的,很多次,很多人,想着把小村落整体搬迁到山下稍平坦的地方,或者安置到乡镇驻地,只是因为小村落小得精致,只是因为小村落所沉淀的文化无法让人们舍弃,只是因为这里的村民舍不得离开。这些年来,许多类似的村子都被整体搬迁,此举着实是好事。而这个村子一直在,一直在人们心里,因为那些久远的故事很有味,许多人会来到这里倾听。

  村子离最近的公路,也有两公里,挖一条可以通车的路到村子,那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人提出过,每一次被村民否决,因为那一条走了几百年的青石板路,比起毫无新意的水泥路,真的要珍贵几百倍。那些想来看看小村子的人们,每当走在青石板上,就会有故事。路的中央是五十公分宽的青石板铺成,石板两侧由鹅卵石拼图而成,所有图案都会有不同含义,象征永久、平安、福寿等等,整个路面宽度两米左右,一些年长的老人说,这个宽度是方便上山的村民挑担,过窄,挑担会不方便,过宽会造成浪费。事实上,这个地方并不出产这样的青石板,更没有这样的鹅卵石。在南方的山区,许多村子都会是这样的青石路,但当地并不出产这些,许多老人都会说,因为一条路,前人总是从外地采购材料,肩挑背扛,靠的是力气,为的是后人。每一个人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都会有那么一种感叹,用鹅卵石铺就如此精细的图案,勤劳还需要智慧。一条路,见证的是中华民族的勤劳,见证的是铺路人的智慧。一条路是一个村子的延续,承载着世世代代人的岁月,也是一个村子得以生生不息的基石。想想我们现在的眼前,为了所谓的政绩,一批人建,一批人拆,比比皆是,甚至建造出让百姓遭罪的高楼和大桥,那是对现代人莫大的讽刺,也是百姓所不耻,恐怕除了惭愧,就不会再有别的了。

  迎着这条青石路而上,两侧的杂木树已形成一条天然的走廊,只有午响时分直射的时候,路上才会照入阳光。一路上山,有些流水声是从远处传来,山上的泉水,顺着山势往下淌,时而也有小瀑布出现,溅起水花,给人一种清凉感。路的一侧,会有三三两两的小水塘出现,小的只脸盆大小,这是供上山人饮用的。这里的水不必担心有什么污染,泉水之甘, 泉水之凉,直入心脾,尽情饮用。

  来到村子,就会发现,尽管村子背靠大山,四周青葱的山岳像披挂斗篷、佩戴腰剑的武士,将小山村守护地严严实实。村子的两侧各有一条能听到流水声的小溪通过,村子的用水全在这里。早些时候,各家各户用毛竹制成水道,引进自家的水缸。前些年,村民集资在村的一侧,建造了一个足够全村人使用的水池,用水管引进各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现在许多农村已经不太烧柴了,可在这里,一直以柴火为主。

  村民居住的房屋都是相联的,上下间,左右间都会有走廊,遇雨天时,在村子里是不用带雨具的,方便村民间的交往与走动。户与户间又保持相对独立,每户间除了自家的房门外,在走廊的一头,都会有台门,台门平时是不关的,只是在遇火灾等自然灾害时关闭,这样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房屋顶部都是用马头墙的式样,马头墙也叫风火墙,防水墙,这是群居性房屋防火所需,错落有致的形式又增加了整个村子的美感。多少年来,村子没有发生火灾,没有发生失窃,一直保持着婚庆喜事大家乐,丧葬白事大家帮的传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农忙时令,还是清闲季节,都不会推辞,也不会收取报酬。一位老人曾介绍说,有一年,一位年轻人因为上山砍柴,失足造成腰部受伤,村里安排专人送到县城医院,治院期间,村民轮流去医院陪护,以至于医生对他们开玩笑说,听说过吃百家饭的,没吃说过有百人陪护的。整个村子就仿佛是一家人,安居乐业,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村子,怎么能舍得离开。质朴的村民总是说,虽然这里没有城里的灯火通明,一片喧闹,但这里没有太多的纷争,没有令人痛恨的邪恶,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日子,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园,生活的追求不需要太多,安稳,静心,净身即可。

  到了傍晚,炊烟袅袅,劳作的人们回到了家里。只是现在也有年轻人外出打工,有些在城里上班的,也不一定每天回家,有些条件好些的,在城里也会买房子安居下来。晚饭后,白日此起彼伏的狗吠声鸡叫声渐渐停息了,和着叮咚作响的溪流,山草丛中会传来不同的虫叫声,树林角落里的夜鸟,和着轻柔的月光,在那里轻轻呢喃,这样静谧又让人释然的日子,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而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

  夜晚的山村没有来来往往的车子,路灯带来的桔黄色光明下,雀跃的孩子们吞咽下碗里的最后一口饭,蹦跳在一起,追逐着、挤推着、嘻笑着,刚学会走路的孩童,在大人的携扶下,在自家门前学步,孩子们的乐园就显得如此平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从各自家门走出,坐在台门口的石墩上,说些白天的事。妇女们成双成对,挽着手臂,在村子里的走廊里散步聊天,说些家常事。村子里有个不太大的广场,说是广场,实际是个原先小学的操场。操场里,除了雨天外,兴趣好的村民,总是会来到这里,跳舞,唱歌,自娱自乐,给这个小村增添了许多快乐,增添了许多现代气息。

  多少年来,村子一直沿着廉、孝、义的脉络,岁月在此延续。读书早已是这村子人们永远不断的文脉,无论老人,还是孩子,书本子是不离手的。夏天时节,一些老人会坐在台门口纳凉,冲一杯自家采摘炒制的绿茶,捧着有些发黄又有些破碎的闲书,茶香、书香总是相融在一起。每当此时,总会有一些孩子,叫着爷爷、公公的,会问在看什么书,老人们也会趁着自己的兴致,给孩子们讲故事,讲故事中的廉、孝、义。在孩子们心目中,这些爷爷、公公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烙印,有些会一生不忘。许多老人会在来年,拉着孩子坐在身边,问孩子们上年夏天讲的是什么,表现好的孩子,会得到老人从家里带来的瓜果什么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人会叫上村里年长的公公一起,到郑义门举行简单仪式,说是仪式,实际是带着孩子去接受教育,给孩子讲些前人读书的事情,顺便会买些书籍,带回放在孩子的床头边。说起孩子们读书,是村里人最纠结的一件事,因为书读得越出色,回村的可能就越小。近年来,村子里居住的人总是在减少,有些房屋长年无人居住,破损严重,长此下去,这个村子也会像其它村落一样,消失在我们的眼前。

  “拥有一处小院,门前种花,屋后种菜,养几只小鸡小狗,当蔷薇爬过篱笆,沏一杯香茶,捧一本闲书,望着山涧迷雾,听清风细语,听小溪淙淙,听蝉鸣蛙叫,悠闲自然,静谧生动”,这真是许多人追求的生活梦想。在南方的山区,一边是许多村落正在消失,另一边是许多投资在建古式的农庄,无奈又无助,有时也无法理解,只能望而兴叹。

  岁月的流逝,看不到那些沧海桑田,也等不到地老天荒,总有一些什么会消失不见,虽然在挽留,虽然倍感无奈,但无论怎么样,也是再也回不到从前,看到的只是前人的背影。人生很短暂,生活很简单,不要去砍伐前人栽下的树,那是让后人乘凉的,那些消失的村落虽然陈旧,却一直保持着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延续,做一个倾听村落故事的思考者,在永不枯竭的时光里,芬芳生命,明媚自己。

 
 
 
下一页:花雨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