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奶奶与老屋
 
 
修改时间:[2016/10/11 16:07]    阅读次数:[429]    发表者:[起缘]
 

  仲夏之季的一个午后,天气晴朗而无风,我再次回到了自家的老屋,那座充满童年记忆,成长历程的老屋。

   老屋位于村子的老庄子,是由三孔土窑洞,两间小偏厦,一个长方形的前院和椭圆形的后院组成,荒废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然而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趟老屋,细细地打量一番,打量屋前屋后的一草一木,打量它历经岁月所遗留下的沧桑痕迹。

   迈着缓缓的微步,头顶夕阳下的余晖,我在老屋的前院里久久地伫立,伫立。我出生在老屋,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和记忆也全是老屋。那时奶奶还健在,她盘着光洁的发髻,迈着被人们称作三寸金莲的小脚,颤颤微微,一歪一歪,从东窑走到中窑,又从中窑走到西窑,一会儿又走到做厨房的小偏厦里,因为父母每天都要上工,与我相伴最多的自然便是奶奶了。每天清晨起床,奶奶所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去院墙角落的鸡舍把鸡舍门打开。院墙是用夯土筑起来的,有两米多高,墙底宽,墙顶窄而尖,呈梯形状,墙壁布满了绿色的苔藓,看见院墙不由使我想起村外巍峨的大山:大山也就是如此吧,院墙好似大山刀削后的缩影。幼小的我呀,多么渴望走出院墙,走出大山,好看一看精彩纷呈的外面世界。

   鸡舍门打开了,第一个走出鸡舍门的总是那只大红公鸡,依次是芦花公鸡、母鸡、小鸡等等。奶奶笑呵呵地站在鸡舍旁边,一只手拿着根柴禾棍,一边“笃笃笃”地敲打脚下的鸡食盆,一边“咕咕咕”地叫唤着鸡。大红公鸡是鸡群中的头,它总是抢先吃下第一口食后,扬起脖子“咕咕”地叫着,召唤着鸡群中的母鸡、小鸡前来吃食。芦花公鸡是大红公鸡角逐后的败将,此时它总是远远地站在鸡食盆一边,待其它鸡吃毕后才敢吃食,否则便会招来大红公鸡狠咬一口。每逢此时,奶奶总会为芦花公鸡鸣不平,扬起柴禾棍向大红公鸡打去,大红公鸡脖子一缩,飞也似的逃掉了。

   院墙角落的鸡舍旁,奶奶正眯着她那甜蜜蜜的笑眼给鸡喂食,那边东窑炕上刚睡醒的我正光着屁股倚着炕边大声叫喊:

   “奶,我醒了,快来给我穿衣服!”

   “十六娃,等会,奶马上过来给你穿衣服!”

   在奶奶所有的孙子当中,我排行十六,十六娃更是我的乳名。奶奶迈着她那颤微微的小脚一歪一歪从鸡舍旁歪到了东窑炕边,一件一件给我穿好了衣服。“来,十六娃,奶给你洗脸。”在我的印象中,最惧怕的莫过于奶奶给我洗脸,不能躲避的还是每天清晨奶奶给我洗脸。奶奶先从热水瓶里往脸盆倒些热水,在用瓢在水缸里盛些凉水,一点一点往脸盆里掺,每掺一点凉水奶奶都要伸出食指去试,一下,两下,直到她把一只手全部伸进脸盆为止。“来,十六娃,水调好了。”奶奶一只手按住我的后脑勺一边把我往脸盆前拖,另一只手已撩起脸盆里的水直往我脸上拭。

   “烫死了,烫死了!”我杀猪般的大喊大叫,脑袋一偏从奶奶的腋下逃走,站在距脸盆远远的地方,任由晶莹的水珠在痛苦不堪的脸颊上滴落。无奈之下,奶奶又把瓢里的凉水往脸盆里掺了些,第二轮洗脸从新开始。“冰,冰,水太冰了,我不洗了。”我一下又大哭起来。一来二去,每天一幕的洗脸闹剧总算结束。多少年后,我已为人父,每当我按着女儿的后脑勺为她洗脸、洗头,看着女儿极不配合的痛苦模样之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奶奶为我洗脸的情景,而此时奶奶已经去世二十多年头了。

   奶奶为我洗过脸后,便径直去小偏厦做饭,我则一个人在院子里玩耍。院子分前院和后院。前院就是三孔窑洞和小偏厦正前面的那块长方形大院,院里长了两棵高大的白杨树,高大挺拔,高过了窑顶,直插上云霄。院外长了一棵几个人才能合拢的大槐树。后院呈椭圆形,包括猪圈和厕所,以及一间低矮的小柴房,猪圈里长着一棵歪脖子香椿树,每天饭后,奶奶用泔水给猪拌好食后,总会让我帮她把猪食盆抬到后院的猪圈里去。 我先在白杨树下看蚂蚁搬家,看一会后又去紧挨院墙的鸡舍角落旁逮蛐蛐玩,或去院外面的大槐树下看有没有知了,再玩一会后便去看猪圈门关好了没有,自家那头大肥猪是睡觉还是把猪圈门拱得吱吱作响,看歪脖子的香椿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古怪。老屋是我童年的家,它承载着我童年生活的全部记忆和成长历程,这让我在成年之后每每忆起,总感觉是那么温馨,那么甜蜜。

   午饭后,奶奶取出笸篮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给我讲述她和老屋的故事。奶奶讲道,老屋修建于奶奶与爷爷成婚之初,那年,十六岁的奶奶从山外扶风县一个叫房村的村子远嫁麟游,就是在老屋的西窑里和爷爷拜堂成的亲。房村,顺山路走距我家六十多里,一个令我陌生又略感新鲜又感觉是那般遥远的地方,它是奶奶的娘家,承载着奶奶的几多欢乐,几多相思,几多记忆。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奶奶又是小脚,走不了远路,回趟娘家只能从生产队里借牲口骑,所谓的牲口不是驴便是马,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是极为珍贵的,生产队是不轻易给私人借的,所以一年之中,奶奶最多也只能回一两次娘家。除此之外,奶奶便一直生活在老屋,没出过远门,去得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距家二十里地的县城和六十里地的房村。

   在老屋里,奶奶哺育下五男二女七个子女,从我记事起,大伯、二伯、三伯都已另盖房子和我们分家单过,两个姑姑也已出嫁,爷爷在我两岁那年去世,在我的记忆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老屋也就剩奶奶、爸、妈、小叔,以及我们姊妹四人。下午时分,不再去学校上学的堂哥和堂姐们十多人,加上哥哥、姐姐和我一下拥到老屋的长方形大院子里,一起丢沙包、跳绳、打棒球,玩得不亦乐乎,喊叫声此起彼伏。多年之后,每当我途经学校的操场、体育场,看见那些活奔乱跳的孩子们,耳听他们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我们姊妹十多人在老屋院子尽情玩耍的情景。可此时老屋已经荒废多年,无人居住,众位兄弟姐妹也都各自成家,长年难得见面一次,而奶奶也已去世多年了。

   太阳落山了,夜幕降临了,众位哥哥、姐姐扔下玩具依依不舍地向各自家里走去,老屋再一次趋于宁静和祥和。我依偎于奶奶的怀里,微闭着双眼,听着奶奶催眠的歌谣渐渐趋于梦乡。

   我八岁那年,家里另批庄基地,盖成了六间新瓦房,全家人沉浸于乔迁新居的巨大欢乐之中,奶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谁料就在准备搬新家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却突发脑溢血离我们而去,终年六十七岁。奶奶去了,她紧闭双眼静静地躺在与爷爷拜堂成亲的西窑里,显得那么安然,那么祥和。在料理完奶奶的丧事后,时隔一月,我们举家搬离了老屋,老屋从此便荒废了下来。

   荒草萋萋,残垣断壁,大槐树依在,大白杨依在,歪脖子香椿树依在,布满绿苔藓的院墙依在,唯独奶奶的身影不在,兄弟姐妹们的欢声笑语不在。我久久地伫立在老屋的长方形前院里,任思绪任意驰骋,不知不觉,眼帘前再一次浮现出奶奶慈祥的笑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