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83年广播电视大学春季报考失败
 
 
修改时间:[2016/05/06 22:07]    阅读次数:[442]    发表者:[起缘]
 

   83年广播电视大学春季报考失败

   1982年下半年,我从长春冶金建筑学校预算培训班结业回到计划处,看到有一些年轻人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我们处室。五冶直属机关处室里的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的人员比例正在发生显著的巨大变化。立刻意识到:像我这样的初中生,不久的将来,完全有可能被无情地淘汰出局。为了更有效地巩固我现有的工作岗位和待遇,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竭尽全力争取,设法找机会,渴望能通过正规大学的系统学*,尽快拿一个大专毕业的文聘。迅速改变目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落后状态。

   1983年春季,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报名考试。我和当时机动处的一个同事(原五冶机修厂721工人大学读书时期的一个同学)同时报名。当然报名是我们自己悄悄去的。当时报名靠电大也不需要在单位开介绍信,只凭工作证就可以在任何电大报名处,花费10元钱报名领取准考证。在报名的时候,同时再交20元钱就可以领取广播电视大学考试复*提纲。

   我当时之所以要参加广播电视大学报名考试,并不是真的非想要上电大,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考试,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文化水平究竟怎么样?如果能考上,我回到处室再向处长申请离职专心读书三年,也算是合法地取得大专毕业证书,人生的道路可以重新书写。如果没有考上,就要根据考试的实际得分情况来调整我下一步的人生策略:如果考试成绩分数差得不多,只相差几分的情况下,以后找机会在努力拼搏一下,再考,说不定会拼搏出来一个结果,不一定非要脱产学*,一边工作一边学*,工作学*两不误,不是更好吗?如果考试成绩分数差得很多,悬殊很大,那以后永远不再读书,这辈子也就认命了。既然天命难违,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地,也只能顺应天命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复*。(当然复*只能在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进行,实在不会做的*题拿到办公室找人请教。)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实在没有底。我的确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初中的作业,数学和语文是马马虎虎地还可以说将就着混得过去,高中的课程我是一天也没有读过,当然还有历史、哲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时事政治等大量的东西我们都得要死记硬背。有不少的东西过去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就靠现在死记硬背那么几条就想考上大学,我从内心深处越来感到不踏实,信心是越来越小。不管怎么样,报名费已经交了。这个试我还得去考。管他树上有枣无枣地先打上一竿子,再说不就是30元钱(报名费和复*提纲资料费总计30元)的事情吗?万一考上了,考上了算我走运,没考上,没考上也没有人知道,不怕伤及到自己的脸面,我个人也没有什么损失。要说损失,也就是30元钱的事,算不了什么大事。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当时我是工代干,做管理干部的工作,拿三级工的月标准工资,每个月只有44。5元,就这么一下子舍出去30元,也的确是叫人心疼啊。但是为了今后能有一个文凭,也只好舍了。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当然也就坦然多了,心里一旦平衡,也就无所谓了。什么也不怕了。

   在四月上旬,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进行了公开考试。在考试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一张考桌的右上角都必不可少地放着两件东西,它具备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张洁白的准考证,上面盖着象征权利的鲜红大印,还有一个鲜红的工作证,标志着考生的单位、职务、身份。果然不出所料,我的考试成绩没有通过,但考试成绩差得不是很多。这次录取的分数线是180分,我的总分是173分,只差7分。

   这次虽然没有通过,但是我好像探到了一点自己文化水平的底子。当时我想:假设我的复*再充分一点,考试的时候假设再答对一道题,这次考试也许就可以通过了。当初的自我感觉是:我的文化底子并不是补不起来的。再努力一次。也许下一次就可以可以通过了。

   为了未知的下一次考试,我又开始翻出那些复*提纲,拿出我弟弟留在家里的那些教科书。重打锣鼓另开张,又重新开始复*。这当然还得是一边工作一边复*。工作学*两不误。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别人发觉,我在复*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