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文章内容
想起父母
 
 
修改时间:[2012/10/01 01:31]    阅读次数:[1004]    发表者:[起缘]
 

   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我的父亲李春林先生,母亲常秀英女士。

   想写父母已经很长时间了,拖至今日才付诸笔端,不是笔下无言,实是怕我笨拙的文笔写的草率,对不住父母。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趁老人健在,奉上一颗浓浓的爱心和孝心。

   父亲和母亲是1964年结的婚,那个年代真的很艰苦,家里十几口人挤在一个屋子里。当时伯父和父亲是教师,所以农活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母亲、叔叔、婶婶和两个姑姑身上,但是长辈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整日的劳动,没有一点空闲,他们也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难免有摩擦。母亲忠厚老实,不善言语,只有为人的方,没有处事的圆。容易遭到兄弟姐妹的冷遇。但她还是辛勤的劳动着。

   我想这就是电视剧中大家大户生活的真实写照吧。对于老辈的事情,我不便多谈,因为我深深知道;他们都是我的亲人。都是我尊敬的长辈。

   1974年父亲和母亲搬进了新家,第二年,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这便是我,身上有三个姐姐,父母对我的疼爱就不用说了,那是好吃的管够我吃,吃够了才轮到姐姐们,父母是最后才动筷的。尽管生活条件不好,吃的不是很丰富,但是母亲却能变着法的给我们变换口味,平常吃高粱米,大碴子。菜就是小白菜,大葱沾大酱。母亲有时用小米和面去烙饼,卷上土豆丝,虽然不是美味佳肴。却也撑得我们享饱。

   每当家里有客人来,无论经济多么拮据,母亲都会设法弄点东西来款待。甚至门口来了乞讨的人,母亲也总是毫不犹豫的把没有吃完的饭菜拿出来送给他们。每当村里的人家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总会走在前面,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努力的去做,凡是有求于她的,她都有求必应。和别人吵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也不占便宜。我的老师很多,但真正把性格传给我的只有我的母亲。

   母亲是勤劳和善良的,自打我记事起,没有撂下手中的农活,尽管没有空闲,在忙碌中也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清清爽爽。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借着工作的理由没有更多的帮助母亲,说句儿子不该说的话,父亲很懒惰,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师的职业病吧。母亲一个人干不了的农活,父亲就去求助别人,求过之后,得供酒菜,还欠人情。这一点母亲很不佩服。

   母亲是那种任劳不认怨的妻子,心里有委屈,就在儿女面前一一数落,吃着母亲做的饭,我们心中塞满了母亲太多的辛酸,不由得我们也会和母亲抱怨父亲几句。但是真正的说起父亲来,母亲坐不住了,告诉我们他是你们的父亲。母亲还是深爱着父亲的。

   后来好了,大姐不念书了,就到田里帮助母亲。大姐很能干,秉承了母亲辛勤善良的性格,为了这个家,大姐付出了很多。每当忆起这些往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1982年,弟弟出生了,除了对弟弟精心抚养外,父母对我们的学*和教育丝毫没有放松,

   1984年,二姐走上了教育岗位。这期间,1983年我上了小学,开始的三年,学的是一塌糊涂。1986年,在兄长李凤臣的严格要求下,学*上有了新的突破,一跃成为了班级前三名,在这之后的八年学*生活中,在其他几位老师的培养下,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年级组第一名和三好学生称号。

   1994年,在家中7位教师敬业精神的感召下,放弃了上中专继续学*的机会,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当一名代课教师,尽管工资微薄,2002年工资也只有2500元,但是我还是把这份工作做得如荼如火。

   1994年至1997年我参加了黑龙江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函授学*,97年顺利毕业。

   从1995年至今,已有50余篇文章见诸【齐齐哈尔日报】【小作家报】【讷河报】等报刊。教学论文【寓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之中】获齐齐哈尔市一等奖,【作文教学初探】获讷河市二等奖。教案曾获讷河市优秀教案,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获得学校及家长的好评。通过考试成为公安村后备干部第一名,成为【小作家报】优秀撰稿员。当然我的成绩也绝非优异,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老师的培育和父母的努力。我深深地感谢父母和老师们。

   1996年,我和马艳丽结婚了,结婚之初,我和妻子商量着多帮妈妈干一些家务活,都说婆媳之间很难相处,妻子通情达理,和母亲相处得十分融洽。没红过脸,这一点,作为中间人我心欢喜与坦然。

   1997年,儿子出生了,小宝贝的到来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欣喜与希望。母亲忙的不可开交,用她的话来说,那是有孙子了,再累也值得。为了便于抚养儿子,妻子做家务,母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到田里劳动,因为弟弟还在上学,我和父亲上班,真的是辛苦了她老人家。想起这些,一股热热的东西溢出我的眼眶。

   小鸟总要离开母亲温暖的双翅,去展翅飞翔。

   1998年我分家了,但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没有分家,夏季劳动,每天的午饭、晚饭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特别是冬天,大鹅、小鸡杀完之后,冻了起来。基本上晚上都在一起吃,父母把鸡腿、鹅腿分给他的儿孙们。看着我们吃的那个香劲,父母乐呵呵的,图什么,图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现在想起来母亲烙的油饼,炖的小鸡、大鹅。禁不住流下了口水。

   每每想起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美好时光,我心是多么的留恋与向往。

   2000年,工作了34年的父亲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父亲就帮助母亲劳动,帮助儿子操持家务,记得一次,父亲去我家劳动的途中

  摔倒了,肋骨都折了,做儿女的真不是滋味,那是60岁的老人啊,为了儿子还在奔波着,今天我成为了父亲,真正的体会和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

   2002年,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心爱的教育事业,我心无悔。因为我的青春已经定格在为人民服务的三寸讲台上。

   2004年11月6日,我携妻子来到了天津,把年幼的儿子留给父母。为儿子操心,为孙子也操心,好在他们的孙子也很懂事,经常和我提要回家看看她的爷爷奶奶,

   是啊,应该看看老人。虽然远隔几千里,但在老人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份惦记;远方的儿女是否平安如意。听弟弟说,每每提及我们,父母总是禁不住掉下泪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母心。这一幕,连同心酸都深深地刻在我的生命里,这一生无论我离父母多远,这份爱都如影相随。

   儿行千里母担忧,真是应了那句话,2008年父母和弟弟弟媳说来我和姐姐这旅游几天。说是旅游,其实是来我们的家里来逗留。来看看他们的儿女是否安好,他们这一来,儿媳妇变着法的给他们做吃的。给他们买衣服他们不愿意,媳妇连哄再骗,总算给两位老人买了衣服,才算安心,我知道老人在为我省钱。

   在我这住了几天之后,父亲感冒了,舍不得让我花钱,又不能表现出来,在厕所干咳了起来,让他的儿媳妇听见了。回来后就张罗给父亲输液。对于妻子的表现,我很满意。感谢妻子。

   有一天我回来,听到父亲和母亲说;早点回吧,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住长了反而打扰了他们,看看他们也就放心了。那时我看到的是父母的背影,背有点驮了,真的是老了。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父母只是普通的人,但我的性格却掺进了他们的正直与豁达。融进了他们的诚实与守信。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宁可让身子受累,也不让脸上发烧。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我追求的方向。

   如今我也走进了不惑之年,对父母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才知道,他们在养育我的时候做得多么好。尽管本文提及父亲较少,感情一样浓重。想起父母,不在身边尽孝,我心有愧,好在父母在经历了困难的中青年后,苦尽甘来,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还有弟弟弟媳在身边,我才能放下心来。我为父母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

   现在我也想努力的回报父母对我的爱,但我还是遗憾地发现。我对父母的爱远不如他们对我的爱,他们对我的爱是海洋,我对他们的爱是杯水。我只能用杯水回报海洋。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哺育之情。

   向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致敬。

   讷河人 李凤全写于北京 2011年12月25日